曾国藩箴言录(五)散记1近来每苦心绪郁闷,毫无生机,因思寻约有三端: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同治十年四月初八日日记译文:近来常常苦于心绪郁闷,毫无生机,因而想寻找乐趣,我发现可以从三方面得到乐趣:勤劳之后然后休息,这是一乐;至为恬淡以消忮求之心,这是二乐;读书朗朗有声,这是三乐。
2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受用。
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致沅弟译文:富贵和功名都是人世间虚浮的荣耀,只有心怀宽广,才真正使人受用不尽。
3“有孚威如”即《论语》“望之俨然”意。
要使得房闼之际﹑仆俾之前﹑燕呢之友,常以此气象对之方好。
《读书录·周易·家人》译文:“有孚威如”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望之俨然”的意思。
应该在家人之间,仆俾面前,好友之间,常用这种气度相处才好。
4《记》曰:“清明在躬。
”吾人身心之间,顺有一种清气,使子弟饮其和,乡党薰其德,庶几积善可以致祥。
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浊;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弟于此二敝,皆不能免。
欲保清气,首贵饮酒有节,次贵说话不苟。
《书赠仲弟六则》译文:《礼记》说:“清明在躬。
”我们身心之间,应该有一种清纯之气。
使子弟晚辈感受到你的恬淡和祥,邻里乡亲沐浴着你的高风亮节,这样才可以积累善行,带来吉祥。
饮酒过量,肯定会神思混乱,说话太多,情绪必然焦躁不安。
这两个缺点,弟你都不能免掉。
要保持自己的清和之气,首先喝酒要有节制,其次应该注意不要随便说话。
5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谕纪泽译文:在人的一生中,有恒心是第一美德。
6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
不挟破釜沉舟之势。
讵有济哉!壬寅正月。
译文:自我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乎六神无主,遏止嗜好的困难,就如这样啊!如不挟破釜沉舟的气势,恐怕很难戒掉啊!道光二十二年正月。
7余德薄能鲜,黍居高位,又窃虚名,已干造物之忌,而家中老少习于“骄,奢,佚”三字,实身悚惧。
庚申九月。
译文:我德行微薄,才能缺乏,占据着自己不应该得到的高位,又窃得虚浮的声名,已经犯了造物者的忌讳。
然而家里的老少又在“骄纵,奢侈,安逸”三方面习以为常,实在让我感到恐惧害怕。
8近来事有不如意者,方寸郁塞殊甚,亦足见器量之不闳,养气之不深也。
壬戌七月。
译文:近来一些事情不能如意,就感觉自己内心非常压抑郁闷,这足见自己器量不阔闳,养气不深厚。
9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挤,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岁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致欧阳夫人译文:当官不过是偶然的事情,居家生活才是长久之计。
如果能在勤俭耕读方面做的成功,将来即使罢官,也不会失去家里的兴旺气象。
如果只贪图衙门的热闹,不建立自己家乡的基业,那么万一罢官以后,便会感觉家里萧索冷落。
万事万物有盛就有衰,不可不对此预先考虑。
10治家贵严。
严父常多孝子。
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故易曰:“威如吉”。
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
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读书录·周易睽》译文:治理家庭贵在严,严父常多孝子。
如果治理不严,那么子弟就会因此而松懈怠惰,其后果之严重一言难尽。
所以,《易》中说“威如吉”。
做父亲的要想严于治家,而且本人在家里享有威信,就必须以庄重严肃为本,不轻易发言,不轻易说笑,所以,《易》中说,“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11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望弟戒之。
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澄弟12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济。
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
千万忍耐,千万忍耐,“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外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译文:一日比一日谨慎,以求办事成功。
总是忧心如焚,恐怕一事无成。
总之,千万要忍耐,“久而敬之”这四个字,不仅仅是对朋友这样,无论什么事都应该这样。
13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
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
吾家祖父教人的,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气。
译文:担当大事,其要诀全在明强两个字上。
《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使愚昧变为聪明,使柔弱变为刚强。
所有的事,没有志气和刚气就不能成功,即使修身养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
“难禁风浪”四字说的很好,自古以来,豪杰之士都以这四个字为大忌。
我家祖父教导我们,也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所以男儿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强之气。
14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古语云自胜谓之强。
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户立斋;不惯劳营,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营不倦,是即自强也。
不惯不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
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
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译文:至于强毅之气,一定不能没有,但强毅与刚愎不同。
古话说:战胜自己就是强。
所说的强制,强恕,强为善,,都是战胜自己的意思。
如果不习惯早起,就强迫自己天没亮就起床;如果不习惯庄重严肃,就强迫自己静坐斋戒;如果不习惯劳营,就强迫自己与士兵同甘共苦,勤营不倦,这就是强。
不习惯持之以恒,而强迫自己持之以恒,这就是毅力。
做不到这些,而力求以气势压人,这只是刚愎而已。
两者看起来相似,其实有天壤之别,不可不察,不可不认真对待。
15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做好官的秘诀,即是做好人的命脉。
译文:只有俭可以养廉,只有勤可以带来智慧。
这两句话是做好官的秘诀,也是做好人的关键.16此后推于“勤俭谨信”四字,更加工夫。
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作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
勤则兴旺,情则衰颓。
俭者可以正风气,可以借后福。
谨即谦恭也,谦则不遭人忌,恭则不受人侮。
信则诚实也,一言不欺,一事不假,行之既久,人皆信之,鬼神亦钦之。
书信:同治二年正月初一复彭毓橘17细思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已治人之术,两得之矣。
日记·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8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株一两之所累也……朱子谓为学须殊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
文:《笔记二十七则·克勤小物》19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
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
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三曰手勤。
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志之事,随笔记载。
四曰口勤。
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
五曰心勤。
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
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
文:《劝诫浅语十六条》20“朱子之学得之艰苦,所以为百世之师”二语,深有感千余心。
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日记·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21吾所以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家书·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日致澄弟22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文:《劝诫浅语十六条》23三达德之首曰智。
智即明也。
古来豪杰,动称英雄。
英即明也。
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
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
又如粗糙之米,再春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吾兄弟吾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
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着上熟之米。
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四中可断。
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所谓之武断。
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
惟谦退而不肯轻断,最足养相。
文:《书赠仲弟六则·明》24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
同一物而脑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
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矣。
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
能实,则渐平矣。
书信: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加英国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