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PPT课件

《地质灾害》PPT课件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 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 (3)构造地震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 3.地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前兆—主震—余震)
.
11
(2)地震的结构
地震结构示意
在图中找出: 震源、震中、 震源深度、震 中距、等震线。 说一说它们之 间的关系?
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
地震发生时,震中区人们感到地面震动的情况是
__先__上__下__颠__簸__,__接__着__左__右__摇__晃____,原因是
__地__震__波__的__纵__波__先__于__横__波__到__. 达__地__表____。
17
构造地震(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形成原因: 地壳构造运动 →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
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
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分布规律:
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大的断裂活动构造带为地震 多发地区(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带状分布。 ) ——多发的原因: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
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 系。
14
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示意图
.
15
此次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 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震级大; 地处大断震发生过程(地震波及其传播)
地震波分为横波(也叫S波,只在固体中传播)和 纵波(也叫P波,气、液、固三态均可传播),前 者传播较慢。
(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指标
注意: 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
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
13
(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2)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
6
想一想,哪些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 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地形高差悬 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 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 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 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学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 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 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
2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 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 地震带的分布。
4.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及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 生技能。
.
3
发生机制
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地震中的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属于自然 原因导致,世界上绝大多数属于构造地震;人为原 因也可以诱发地震,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
在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中,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等自然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破坏植被和不适当的 开挖、堆积等人为因素加剧灾害的发生。
.
7
图示地区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第二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 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
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
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 集中.
.
8
地质灾害的防御
《地质灾害》课件
课标解读: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
1
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圈中各种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 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火山爆发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外,其他 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
位于地质构造断裂地带,地壳活跃,地球内部能量 集中,释放较频繁,故地震多发。
.
18
全球板块构造与20世纪地震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 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12 震 线。
点拨: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
地质地貌背景;水文气象条件;
植被发育程度;人类. 活动强度。
4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 近,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
2、岩石:地震频发,山体中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风化严重,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地形: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为滑坡泥 石流提供了地形条件。
4、气候:西南地区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 暴雨,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
.
5
人为原因: 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开矿,乱砍滥伐 等均可能诱发滑坡。
弃土弃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质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物 质条件;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破坏山坡表层形成泥石流;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滥砍乱垦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 失,破坏山坡稳定性,滑坡、崩塌发育易发生泥石流.
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提高抗震减灾能力; 如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滑坡和崩塌;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减灾意识
.
9
《地震灾害》
.
10
1.地震概述 (1)定义: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 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 动的现象。 (2)地震的结构 (3)震级和烈度的区别(重要概念) 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 (1)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成因机制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