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中国梦手抄报资料内容篇一:缅怀先烈手抄报资料缅怀先烈告别了漫天的飞雪,告别了凛冽的寒风,我们迈步走进春天的校园。
当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都感到万分的自豪,无比的幸福。
然而,这美好的生活来得多么不易啊!忘不了雪山草地上,每一个脚印写着真诚,每一颗红星闪亮着希望,每一声枪响寄托着革命的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啊,气壮山河!忘不了青纱帐里,中华儿女出奇兵,枪头凝聚着民族的仇恨,向着侵略者发出怒火。
奔腾的黄河,为他们高奏凯歌!忘不了少年英雄林森火、王二小,机警地侦察敌情,用自己少年的生命,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血染的风采。
丰碑长在,英魂永存。
我们将庄严宣誓:发扬革命传统,继承英雄业绩,牢记人民期望,立志报效祖国。
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真知,锻炼意志,培养品德,全面发展,成为继往开来、大有作为的新一代!抗战时期英雄人物黄继光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
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的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
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
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
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
1950年,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
缅怀先烈名言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李大钊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蔡和森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王若飞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肖楚女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篇二:宪法手抄报内容今天,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2014年“”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
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以来,每年的12月4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32年前的今天,现行宪法通过;13年前的今天,被确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首个国家宪法日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法治的执着追求,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发展进步。
30多年来,我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有效维护党的领导,有力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夯实依法治国基础,充分发挥治国安邦总章程的重要作用,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法治基座。
法制宣传日的由来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将宪法实施日定为法制宣传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因此,将现行宪法的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充分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要求。
宪法的概念和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法治精神作为现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公民形成“法律至上”的态度和意识,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要以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为目标,使全体公民真正感到法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助与指南,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法治精神。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宪法的基本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转(3)、宪法是国家的“政治法”: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的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用 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国法制宣传日历年主题:2001年: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2002年: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2003年:依法治国,执政为民2011年: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2005年: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2008年: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2009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11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2012年: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2013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2014年: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宪法宣传标语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学习掌握宪法了解宪法知识,就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这些权利都由宪法规定,所以熟悉宪法、掌握宪法就能够了解到宪法,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根本的法律准则。
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加强学习法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什么是宪法?宪法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所规定的都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效力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
★宪法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宪法的历史——1949年颁布的,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第二部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第三部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
——第四部宪法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正。
宪法的作用——对统治权的作用:巩固和维护国家权力,确认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合宪性,确立了巩固统治者地位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秩序,调节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和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规范着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达到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
——对法治的作用:为法制的统一和完整奠定了基础,是国家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和监督守法制度等赖以建立的基础和依据。
——对政治制度的作用:确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改革国家政治体制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社会主义宪法从本质上说是立足于保障广大人民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社会主义宪法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