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行业发展概述2011-11-14联纵智达中心制培训组主笔:李翼鹏修改:严春虹提到中国的培训业(这里专指企业管理培训),首先得要感谢一个人,尽管今天他在培训界有争议,而且在业界的地位己经非昔日可比;但对于启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在培训行业就业或成名,他是功不可没的。
这个人就是陈安之。
陈安之把美国培训界的成功模式引入到中国,成功的帮助了多少人我们暂且不论,有一点贡献很明显,今天培训界的大佬级人物,很多都是从安之机构出来的。
本篇文章分三个部分:中国培训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阶段:1984——200年左右,淘金时代之所以用淘金时代,是因为刚开始,企业培训是一个新名词,在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之前,甚至培训师都不算是一个正式的职业。
中国的企业家就这样靠自己的经验摸爬滚打,所以淘金时代是对淘金者或牛仔的一种考验,这里究竟有没有市场?如果有市场应该怎么做?总结了一下,第一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1.低端市场开拓最开始从梦工厂到后来的安之机构,到后来从安之机构出来的一些人各自开办培训机构,也就是2003年前后。
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感兴趣的都是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后来渐渐的有一些企业主管和中层干部也到聚成办卡学习,并逐渐有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开始了解和参与培训。
总体来说,培训的受众不是社会的中上层。
这和当年毛泽东打游击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竟出奇的一致,只不过主席是从农村到城市,这里是从低端向高层。
还是要感谢一下陈安之先生,很多人说他把安东尼罗宾的那一套搬到中国来,对他的成就不以为然,也很幸灾乐祸的认为安之机构和陈安之本人今天的处境觉得正常。
有些人不喜欢也不讨厌成功学,所以没有任何主观立场。
只是觉得今天在培训业有饭吃的朋友们,摸一摸自己的良心,如果没有陈安之培养和启蒙的这种学习与培训的意识和市场,哪来的培训这碗饭吃,又哪里来的聚成、思八达、行动成功,包括今天很多培训业界的大佬,要么听过陈安之的课,要么干脆就是从安之机构出来的,今天思八达的刘一秒、盛世合兴的周嵘、孙晓歧是从安之出来的,包括现在聚成的几位股东或者称之创始人。
聚成的董事长也坦言自己是听了一堂陈安之的课才有了创业冲动。
今天的这片蓝天让这么多人飞翔,还是要感谢陈安之先生,这与大家喜不喜欢成功学没有关系。
因为那是一门课程,这是一个行业,并且未来这个行业将会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也将更加繁荣!2.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任何行业受惠的,往往是最先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尤其是中国这个喜欢自立门户单干的国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掌门人,陈安之先生成功的富起来了,当年几千人的会场,每人几千员。
在今天看起来仍然是一个不可愈越的高度。
但是安之机构没有给经销商或代理商留足够的利润空间,让合作的人挣不到更多的钱,而且机构内只培养一个讲师,那就是陈安之。
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发展遇到瓶颈,然后自立门户。
陈安之是第一个富起来的人。
之后从安之机构出来或者学习过的聚成的创始人,用学习卡的模式,把更多的课程,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做更大的市场,所以创造了奇迹,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做到六个亿。
这是先富起来的第二批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阶段除了公司挣到钱,很多讲师也风起云涌,例如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都是这阶段起家的,刚进入有一个好处是,讲师少,而且还不好找,所以只要是讲师就值钱,只要你能讲就有钱赚,所以这个时间当讲师应该说机遇大于能力。
当初的成功学直接影响了现在培训业的现状,很多人说,成功学让你信心满满,但是却没有最实用的方法,这就像一个人身上有无穷的力量,但是没有一个沙袋可以供他打拳一样,这只是其中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功学受众广、接受快、影响力大,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起码在现场你是感觉收获很多的,当然也有很多人离开现场一冷静,又发现一无所获。
所以后来的聚成的课程把课程越做越系统,越分越细,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淘金时代的讲师摘录:1)陈安之全亚洲最顶尖的演说家——每小时演讲费高达1万美金,陈帅佛说陈安之人生并不成功演讲时场场爆满,掌声不绝,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上,突破瓶颈,实现成功致富。
同时,陈安之也是全亚洲权威的畅销书作家——著有12本“畅销书”、“作品视听出版物”,曾连续三年荣登台湾连锁书店排行榜冠军,《21世纪超级成功学》、《自己就是一座宝藏》堪称当今成功学方法论的典范。
在大陆首张VCD《超速行销》在未上市前就被全国各地闻风而动的学员订购了20万套。
第二阶段:2000——2011年,群雄逐鹿当培训的市场越来越大,大家需要真东西的时候,就到了第二阶段,这个时候涌现出来很多成功的公司,做得比较大的如聚成、影响力、思八达等等。
从安之机构一家独大,到大家一起分亨培训这块蛋糕,有几点值得大家关注。
1. 分裂三国演义里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错。
中国人历来喜欢自立门户,开宗立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培训市场竟争激烈一点,最终能让市场和客户更满意,做更好的课程和产品。
这是一件好事。
这里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聚成的董事之一周嵘先生和袁丽军先生从聚成出来,加盟到影响力,组成盛世影响力公司,后来又因为经营理念等种种原因,分家成为影响力和盛世合兴两家公司。
这样就形成了三家比较有代表性和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公司:聚成、影响力、盛世合兴。
最后这一家知名度现在还不广,但业内人士应该都是知道的,也有二十多家分公司。
聚散本是无常事。
一方面中国人的性格骨子里,不像西方人或日本人那样适合共谋大事,因为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观念。
长期共事太难了,你会发现,共患难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公司发展快了,如何分钱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将是中国的企业发展状大的一个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培训界的同行,也意识到需要有几家大的公司展开竟争,这样能更好的服务于培训学员。
也能让培训完离忽悠,真正的落地,给企业带来业绩或效果。
2.平台刚开始的培训业更像是一个工厂,自己的产品自己卖,一方面因为当时没有更多的讲师资源,现在很多企业家也出来做培训了,像马云、俞敏洪、严介和等等。
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懂讲师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内部制造。
所以从安之机构只有一个讲师,到聚成自己生产讲师。
聚成最开始的讲师都是源自于企业内部,自己制造的。
做的好的销售人员,给一个讲义和课件就可以开始登台,因为客户需求量太大了。
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讲师只有形而没有神。
因为年龄、阅历、经验都不足以支撑他所讲的内容。
当越来越多的客户和同行发现这个问题时,聚成公司也开始内外并举了。
同时,当前两年公开课越来越难的时候,培训公司的功能从销售者和生产者集于一生,到不生产,只做好销售。
到现在,只做邀约,做平台,经历了三个阶段。
了解一下世界上最大的超市家乐福和沃尔玛,最大的家电销售国美和苏宁。
我们就知道平台是什么意思,国美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是所有的电器都可以在他的卖场里卖。
甚至促销员都是厂家的。
培训公司也是如此。
现在的培训公司做的比如总裁集中营吧,讲师不是本公司的,一般都是外面请的,客户只做邀约,不到现场之前只收一些成本的费用。
重要的是让你到现场,听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客户有的自己选择不同培训产品的权利,同时能通过现场感受老师的课程和风格决定自己适用于哪类课程。
这就像是一个超市,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商品,这比之前第一阶段,就像是粮票时代要强多了,那时就这个课,有课你就来听,一方面老师和课程分类少,另一方面听课的机会少,你听什么都会有收获。
和超市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进超市是不要门票的,但是现在这种培训大部分还是有一些门票,可能就是场地成本和其它一些基本费用。
培训公司也不指望靠这些赢利。
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重点是,进超市不会强制你买东西,但是一些培训公司为了提高成交率,会做销讲或者叫说明会。
表面上看,销讲是不影响你做购买决定的,但是销讲会让你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条件,特定的氛围下做出一些出场后你会后悔的决定。
也就是说,还是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些成交的方法是一环接一环的,本质上培训公司这样做也没有错,因为他们要提高业绩和成交率,看过《公司的力量》这本书或纪录片的朋友就知道,公司是要服务于股东利益的。
但是同样要让顾客利益最大化。
很多客户当时会做出一个购买的决定,培训公司短期的利益得到保障,因为公司也要生存,一家培训公司开起来到关闭几个月的时间很正常。
但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更像是满足了培训公司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客户培训的需求。
因为正像我前面说了,客户学员不是做了全面的评估做的决定,大部分人是因为现场特定的氛围,和成交的话术所造成的。
要知道,消费者是理性的。
用克林顿的一句话说:你可以在部分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部分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这个成交的环节,不是出自己客户角度的考虑,而是因为培训公司的成功欲望。
所以,现在这种集中赢的模式也越来越难以打动学员了。
因为有一些公司过于急功近利,而完成把他做成成交环节了。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像当初做公开课一样,越听人越少。
从长远看,不利于培训业的发展。
3.网络在线视频培训网站的繁荣最开始做网络在线教育的可能是时代光华,后来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在线培训的网站出现:像总裁网、中华讲师网、企管天下、前沿讲座、赢家大讲堂等等。
网络在线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面广,不受地域限制。
你能上网就能购买不同老师的视频。
同时学员如果听第一节不感兴趣,不用往下听了,但是在现场听老师讲,内训有纪律,公开课交了那么多钱不能走,同时他的体验成本比较低。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会员的认可。
但是他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无法现场互动和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学习的效果就要打个折扣。
当然你对这个老师特别感兴趣,每句话都很用心。
特别是以前听过这个老师的课,内心又特别认可的话,区别就要小一些。
有些网站做了很长时间,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这样也给企业或学员选择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
比如总裁网。
4.更多优秀讲师的涌现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实战家进入到培训平台。
这些老师做过企业,而且企业做的很大,管理经验丰富,应该说最有发言权。
也很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比如前面提到的太平洋董事局的严介和、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慧聪网的郭凡生等等。
但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家做培训也有很多方面让一些学员不满意,比如演讲技巧方面不如职业讲师,从语言表达说普通话(如严先生),到课程体系,到讲课技巧等,我们说肚子里有货很重要,但是能不能让别人学到更重要。
同时企业家自己的工作比较重,时间比较紧,所以能用于讲课和研发课程的时间相对就少。
这样就让课程大打折扣。
同时他们出场的费用和听课的票价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所以难以普及。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型的讲师如易中天、于丹也进入了培训领域。
他们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推广起来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