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蕲州镇中潘小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实验并在实验的趣味性、可视性、可操作性上巧设计,勤探索,便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使学生从被迫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进而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质的飞跃。

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持续地发展。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果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我觉得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

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

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

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

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

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6】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

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突出实验在科学中的地位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些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实验是这门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科学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
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实验的设计,做实验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因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动力。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科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

新教材还抓住了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2)、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的真正意图在于强调学生要亲自动手去做。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整个实验的原理、设计、完成、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严密的思维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优化设计能力笔者发现,每到实验课时,学生都很积极很兴奋,很想在实验室里去亲自验证教材上的实验现象。

所以,教师要对每一次实验作充分的准备,尽可能的使学生觉得实验课有收获有意思,始终如一的对实验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3)、理解实验的意义
加强实验是科学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实验渗透着方法教育,对养成良好习惯,训练意志品质有积极作用,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易形成悬念;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中,先用一蜡块投入水中,蜡块漂浮在水面上,再将蜡块紧按在容器底上,蜡块却不上浮,学生一定想弄清真正的原因..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做好演示实验.物理教育学家朱正元先生说过,物理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学生不用压强计做“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怎么能理解液体内部有压强及其规律呢?不做“透镜成像实验”,学生无法理解成像规律,即使强行记住,也会是枯躁无味的,甚至可能怀疑它的正确性;不做“小车从斜面上滚下实验”,学生对“力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错误的感知难以改正;不动手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对线圈的平衡位置、摩擦、转速、转向的认识难以深刻;不完成“制做并研究电磁铁的作用”实验,对电磁继电器、电铃、电话的工作原理理解就不会深入.向着能考察学生的实际实验能力的方向发展.俗话说得好:“教无完法,必有佳法”。

只要我们教师体会理解新课程,采用科学方法,实验教学必然会日趋完美。

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学生只有对科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科学。

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切实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