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现状如何

长江现状如何

长江现状如何?长江——中国第一大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北纬33°28′,东经91°08′),源头冰川末端海拔5400余米。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0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支流还流过甘、陕、黔、豫、浙、桂、闽、粤等8个省、自治区境内。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

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6%左右,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麻逊河和刚果河,相当于黄河水量的20倍,长江流域面积不足全国总面积的1/5,而生存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3。

●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人与资源之争矛盾突出●枯水期不断提前,引发系列产业危机●枯水期不断提前,引发系列产业危机●物种受到威胁,珍稀水生物日益灭绝●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污染江湖,威胁水闸与电厂●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相对于长江经济带如日中天的迅猛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却是江河日下、不断恶化。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长江正面临六大危机:l 森林覆盖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人与资源之争矛盾突出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历史上曾达到60%至85%。

到80年代一度降至10%左右。

沿江两岸有的只剩5%至7%。

上游几条主要支流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多不到3%,其中19个县市不到1%。

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

1853年至1949年间,湖北省洪水发生频率每5年一次。

但从1983年至1998年平均1.6年一次。

《工商时报•长江环境容量吃紧》一文报道,过量砍伐已使这里的植被处于逆向演替状态:森林-灌丛-草丛-草坡-裸岩。

曾经遍布两岸的茂密的古森林,所剩无几。

50年代初期,地处鄂西的恩施自治州森林覆盖率尚在70%以上,而今储量减少3/5。

长江中上游仅余4.8亿公顷古森林,云梦泽变成了一个飘渺的传说,洞庭湖也许正在步它的后尘。

据报道,四川省每年的“伐木财政”收入约在12至13亿元之间。

而98年洪水直接经济损失1600至2000亿元,超过四川省每年的伐木收入百倍以上。

我们所谓的微薄财政收入是建立在无法估量的对生态资源的肆意破坏来换取的。

专家估算,进入90年代中后期,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5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6%,年土壤侵蚀量1.57亿吨。

是什么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及植被破坏?过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争夺矛盾是终极原因。

当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确保过量低素质的人口的生存时,智慧的生存显然便成了过高的要求,要生存不要环保,要今天不要明天,似乎就这么成了一个可以体谅的理由。

然而资源掠夺性开发的结果,无异于杀鸡取卵。

下列情况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预兆。

因为垦荒、烧柴、采矿、炸石、修路……进入长江上游河道的泥沙量,每年的数量到了1.6亿吨。

以长江上游下段为例,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土地的承载能力超过极限。

以人均年占有粮食350公斤计算,已存在缺口0.85万吨。

而在三峡水库建成后,还将淹没耕地238平方公里,城镇和工矿企业搬迁亦需占用耕地29平方公里,此外,25度以上坡地逐步退耕还林,由此,耕地面积还会大幅缩减。

陡坡开荒,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停止天然林的采伐、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考虑的是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后者显然更为高屋建瓴。

但是,退耕还林所带来的失去可耕地的农民,加重了人口对业已超载的土地资源的压力。

环境资源是珍贵的,一旦破坏了难以恢复再生;人的生命是珍贵的,一旦失去不会重生。

我们时代的历史重任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智慧地生存,将保护资源带与大力开发产业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将中华大地都化为一个巨大的开发区。

我们需要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而不仅仅是只让几代人跨入小康的天堂。

l 枯水期不断提前,引发系列产业危机据有关媒体报道,2003年也许是长江枯水问题最突出的一年,枯水警报从上游启始一路沿及中下游,从年前响至岁末。

2002年岁末开始,长江和嘉陵江已数次出现罕见枯水现象。

2003年1月31日起,长江上游持续进入零水位(零水位即零度水位对应的上海吴淞海拔高度)以下。

2月18日,长江干流宜昌站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低值、历史第四位。

截至4月3日,四川先后有68个县(市)遭遇春旱,旱期长达30—33天。

严重春旱使小麦减产,省内部分区县人畜饮水已极为困难。

相邻的贵州省,24个县(市、区)有480.7万人受灾,成灾人口273.2万人,干旱造成饮水困难人口47.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23万公顷。

5月份,长江全流域26个城市严重缺水,居于长江边的重庆90万人遭遇饮水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万亩。

9月汛期结束后,江西各地维持干旱少雨天气。

11月开始,江西部分河流出现50年来历史最低水位,鄱阳湖也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枯水期低水位,且水位之低为历史同期罕见。

11月受三峡库区蓄水和天气影响,长江提前半个多月进入枯水期。

不断提前的枯水期,对于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民和沿江产业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长江枯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一)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水运断航,企业经济损失惨重。

2003年上半年度,重庆市航运因枯水受影响,经济损失已高达上千万。

航道阻塞的另一个问题是,航道污染,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二)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地方渔业渔场面积缩小,由此导致渔业生产秩序混乱甚至引发械斗。

11月底枯水期提前后,江西出现的极端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为牟取暴利,一些不法分子在鄱阳湖、赣江等一些湖泊河流霸占渔业水域,使用电、毒、炸以及定置网等有害渔法渔具进行掠夺性捕捞,并引发了一些械斗事件。

(三)另一个民生问题是电力的严重不足。

2003年持续枯水,地处上游的重庆自身发电和向外购电均出现困难。

而作为下游经济发达区的长三角地区,至SARS后,气温一路飙升,进入盛夏,用电量几乎每天都创一个历史新高,华东电网频频告急。

8、9月份为确保居民用电,长三角的江、浙、沪三省不得不启动紧急措施——企业拉闸限电。

是什么原因造成枯水?天灾人祸!专家分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降雨量偏少。

2003年1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分布为南多北少,即长江干流以南地区降雨偏多,干流以北降雨偏少,直接导致各支流来水减少。

二是水电站控制下泄流量,葛洲坝水电站出于发电需要,对大坝下泄流量进行了控制。

除上述原因外,枯水现象也与近几年国家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等进行综合治理、上游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对雨水形成一定程度的截流有关。

然而,“天灾”并不能掩盖“人祸”,旱情如此严峻,单从降雨量减少解释不通。

专家认为,长江枯水还有以下人为原因:上游层层修水库,截水自用;中游缺水就打井,抽取地下水;到了下游,径流和地下水都没了。

很多水利工程对当地来说是水利工程,对外地来说可能是水害工程。

水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也是造成缺水局面的重要原因。

专家分析称,长江水枯现象一定程度上与重庆城市工业及生活用水抽取过多有关。

而农业灌溉依然沿用传统方式,耗水惊人。

以全国农业用水为例,目前利用率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利用率可达70%至80%。

据专家推算,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提高10%,就意味着每年可节水约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调水的总和。

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忧患意识”的缺位是用水危机最大的敌人。

一方面守着大江喊渴,一方面却在白白地浪费水资源,类似的情况在干旱地区普遍存在。

一些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只是一再强调确保如何开源,如何城市用水以确保生活用水,关于如何节流、如何应对未来的危机,难见只言片语,节水意识、技术和制度的严重缺位显露无遗。

l 水质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据统计,现在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年排放量已达250多亿吨,同时由地表径流、船舶、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引起的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在多数城市及主要城镇江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岸边水质污染带问题。

长江水质的恶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很多报道中看到这样的情况表述,然而真正值得我们需要沉思的是在这报道、公报的背后,造成水质恶化的终极原因。

只有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解决问题,否则,长江的治理将永远只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队员”式的解决方式。

为什么长江水质会急剧恶化?2002年首次发布的《长江水资源质量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河流水质呈下滑趋势,大量湖泊富营养化,是长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公报找到的这些原因还只是一个间接原因,直接的原因:一是我们城市产业带的布局不合理,二是我们城市产业的规划与决策模式不科学。

企业的发展,降低成本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而水运成本是陆运成本的1/7,因此作为生产型的企业,最好的布局选择就是,逐水而居,而长江正是一条黄金水道,又是一个天然的排污口,因此从长江上游至下游,沿江一字排开大量工矿企业:上游的小型炼焦、炼矿企业,下游的大型钢铁业、造船、拆船业等重污染企业。

即使贵为长三角的经济发达地区,持这种观点的政府官员与企业家也比比皆是。

踏勘一下长三角的沿江产业布局,“向长江要GDP”的情况触目惊心。

垫平珍贵的滩涂湿地,任意圈划开发区,布局低级产业的情况俯拾皆是。

与之相比,发达国家的沿江产业布局多是以绿色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由此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长江产业布局的现状——是不计后果的低层次高成本的发展,在为共和国的GDP提升作出重大贡献的长江经济带的背后,是我们付出的无法估量的沉重代价——不可再生与还原的母亲河的重创,其结果是我们在新华网上看到的如下沉重现实:--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威胁城市用水安全。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500多个主要城市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左右,其中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排污量又占干流城市排放量的70%以上。

--支流污染严重。

一些中小支流及湖泊污染严重是因一些工矿企业不加控制排污引起的。

据统计,长江干流自攀枝花以下有400多个排污口,基本上都设于岸边。

--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

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

“九五”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无明显好转,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

目前,由于长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后,上游的乌江也出现了“水华”迹象。

而对于长江下游的城市,水质的恶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河口盐水入侵。

特别是枯水期,黄浦江吴淞口水体含氯度超过公共给水水质标准。

盐水入侵的上界可达常熟望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