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框架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单元特征概述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

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以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中国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单元线索梳理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①西方工业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条件与影响,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②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尤其应该注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要突出六个重点: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②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原因、过程与影响;③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条件、过程与影响;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⑥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三要明确一个基本观点:西方列强以侵略为目的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活动,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要注意知识联系:①注意联系世界形势,加深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之间关系的认识;②注意将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探讨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冲击与影响的认识;③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并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

单元结构体系
单元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2.自然经济解体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缺少活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注意:只是开始解体,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不要认为是完全解体)。

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3.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是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主要有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和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和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民族企业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0世纪初主要有: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矿务公司等。

洋务企业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刺激和诱导作用,它们都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4.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相同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重视科学技术,采取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劳动生产率也较高。

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

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外国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鸦片战争后它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迅速发展,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

其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一方面瓦解着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官僚资本:产生较晚,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内与封建势力相勾结,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它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

单元知识规律总结及认识
1.应该具有的基本认识
(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4)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2.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积极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世界的联系,是历史的进步。

(2)消极影响:世界市场中欧美列强占据主导地位,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附庸地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合理;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

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特征: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②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④有些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影响因素: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④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4.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从工业分布上看,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②从产业结构上看,以轻工业为主;③从企业生产上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④从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对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依赖性。

(2)影响: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