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权责任法之公平责任

侵权责任法之公平责任

侵权责任法之公平责任
宋晓鹏法学82班2268211
摘要:公平责任能否成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一直是我国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没有将其作为归责原则,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公平原则一直是法官裁判的规则依据。

关键词:归责原则公平责任渊源论争司法适用
前言:2010年7月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是我国公民私权救济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进展。

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使我国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

侵权法的基本原则一直是立法界和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和难点,其关系到整个立法的体系和构建。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学者们长期以来一直争执不休的,即公平责任是否为民事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侵权的归责原则。

一、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即行为人因为何种事由被要求承担责任。

归责原则不仅确立了归责的依据,而且确定了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免责事由,因此,在侵权责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了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规定了过错推定原则。

第二十四条对公平责任作了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双方分担损失。


二、公平责任的概念和渊源
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公平责任起源于古代的衡平规则。

在罗马裁判官法中,有对“不法损害”额的确认方式。

该方式赋予一方当事人在其无其他法律救济方式可以援用时,可以“胁迫所致之诉”请求救济。

此后,英美法更是将衡平原则发扬光大。

衡平法本来就是为弥补普通法不足而出现的,它是一般性规则的例外。

衡平法的适用使得那些原本依据一般性法律规则得不到救济或者救济显然不足的受害人能够得到司法上相对公平的救济。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早期的衡平规则主要存在于司法裁判之中,并没有反映在普遍适用的法律条文之中。

近代法上,作为归责基础的公平责任适用范围基本上
被限定于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行为上。

三、我国法学界对于公平责任的论争
公平责任能否作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在我国法学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论的问题,在学术上,有持肯定态度的,也有持否定态度的。

肯定者以王利明教授为代表,其主要理由是:公平责任原则也是我国民法的公平原则在侵权领域的引申,同时也是淳化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否定的学者则主要有张新宝教授、杨立新教等。

理由主要有:一是缺乏法律依据,二是没有具体对象,三是违背了认识论的规律,四是现实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造成他人的损害,双方就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适用公平责任往往是不公平的。

除此之外,否定公平责任为独立归责原则的观点还有很多,如认为公平责任原则“所考虑的不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财产,财产之有无多寡成了一项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有资力的一方当事人承担社会安全制度的任务”
四、公平责任的价值
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公平是否应作为归责原则存在很大争议,但没有争议的是,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以公平责任为原则裁判案件的情况。

由此可见,公平责任确实有适用的空间。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已经构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包含了所有的责任形式。

过错和无过错的划分在逻辑上不可谓不周延,但是周延的逻辑并包含所有的事实类型。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为公平责任的适用预留了一定的空间。

公平责任的完全退出,有赖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能将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而适用无过错又明显不公的损害赔偿通过社会保险的途径转移给社会,由社会成员承担该不幸损失。

但是目前情况下,社会财力有限,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平责任是目前救济损害制度的现实无奈选择,它通过让当事人均衡负担损失,肩负着减少国家负担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与任务。

五、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的理解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这是该法最能体现“公平”价值的一条,一般来说,它不是关于归责原则的规定,而被认为是侵权法关于损失分担的具体规则,亦即在当事人均无过错,不构成侵权行为时,受害人的损失由其本人和加害人予以分担。

另外,本条规定的是由双方“分担损失”,而不是以往《民法通则》规定的“分
担民事责任”,这反映了民事立法理念的进步。

可以说,“分担损失”的提法更准确地说明了对当事人均不存在过错的损害分担规则。

因此我国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将公平责任作为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只是是辅助性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依据过错责任难以处理一些特殊的侵权案件,而按照过错推定、严格责任有没有法律依据,此时,有必要赋予法官一定的公平裁量权,在当事人之间合理的分担损害。

此外,在确定责任的范围时,公平责任具有补充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不足的作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公平责任原则是辅助性的原则。

它是辅助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的原则,但公平责任适用一般限于法律直接规定的特殊情况。

六、司法实践中公平责任的适用
公平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由于侵权责任法并没有把公平原则作为规则原则,因此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

1.要查清一方当事人的损害是否和另一方当事人有关联。

一方当事人的损害必须和另一方当事人有关联,这是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前提条件。

这种关系并不是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一方当事人的损害是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所致;或者一方当事人的损害是为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所致,另一方当事人是受益人。

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存在这种关系时,才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2.要判断双方当事人主观上的态度。

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这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基本条件。

如何来判定当事人行为是否有过错呢?在此问题上王利明教授曾经做出过专门论述,他认为“没有过错”包含的意思有三层:第一,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可以推定行为当事人存在过错,即法律上的过错推定行为不能适用行为人的行为;第二,在司法实践中又无法找到造成该行为发生的有过错的当事人;第三,在无法确定过错当事人的情况下,若判其中任何一方或者双方有过错都显失公平。

另外,公平责任原则还要求受害人亦无过错。

这种要求是绝对的,加害人的行为虽然造成受害人的损害,但若受害人对于损害发生有过错(即使其过错并不是损害的主要原因),也不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3.要判断另一方当事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是否显失公平。

当另一方当事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时,对受害人来说显失公平,为了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法律让另一方当事人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以实现法律的救济功能。

司法实践中,若另一方
当事人不承担法律责任则会对行为的受害者造成不公,这样的情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发生后造成受害人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二、一方当事人是为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致自己损害的;三、受害人和另一方当事人事先存在某种特定的合同关系或者某种信赖关系,受害人就是在履行合同中受到伤害或者是因为受害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信赖而受到伤害;四、造成受害人受到伤害的直接原因或主要原因就在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五、另一方当事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他的监护人已经尽到监护职责,根据法律规定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六、由紧急避险造成的,这种情况是由非人为因素引起的险情致使有人受到伤害,而避险人或者在此过程中的受益人应当向受害人承担部分的责任。

4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还应考虑的其他因素,比如损害程度,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份额。

结束语:公平责任在我国的立法中并没有作为侵权的规则原则,然而它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可代替,是民法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用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法治体系还不够健全,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民主、法治的目标不久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体系的特色[J].法学论坛,2010(2).
[2]张保红,公平责任新论[J].现代法学,2009,32
[3]黄娅琴,李小华.公平责任否定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9
[4]姜纪超,杨留强.论公平在侵权责任法中的价值 [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10,19.
[5]焦慧君,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公平责任原则[J].人民论坛,2010,(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