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概述概况
3.按移植的方法
• • 游离移植 从供体将移植物完全离断后取下,移 植到受者身上,但不吻合血管,而靠移植部位建 立新的血液供应。如:皮肤、骨、血管 带蒂移植 移植物大部已离断,但还剩有一带血 管、淋巴和神经的体与供者保持有效联系,待到 移植部位新建血液循环后,再切断该体,如:皮 瓣移植 吻合移植 移植物虽以完全断离,但移植时将血 管重新吻合,建立了有效的血血液循环。临床上 :肝、肾移植 输注移植 将含有活力的细胞群悬液,输注到受 者的血管、体腔或组织器官内。如:骨髓移植
器官移植
概述概况
肾移植 常规的治疗方法
肝、心、骨髓移植 公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 段,应用日益广泛
胰肾、胰、胰岛、甲状旁腺、脾移植,已在 临床获得较好疗效
肺、小肠、肝肠、多器官联合移植,临床试 用,已获成效 遗传、免疫、动物模型、异种移植 故器官移植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医学,已形成一 新兴的学科.
五、免疫抑制剂
皮质类固醇: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
DNA合成抑制剂:硫唑嘌呤、霉酚酸酯
细胞因子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
抗淋巴细胞抗体: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莫罗莫那
四、排斥反应
是受者对移植器官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 • • 超级性排斥反应(HAR):是一种以抗体介导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 加速性排斥反应(ACR):由体液介导并依赖一种新的、发展迅速的抗移 植物抗体而发生的免疫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AR):临床常见的典型移植免疫反应,多发生在移植后414天内,也可出现在术后一个月或数月后,主要以T、B淋巴细胞介导、以 特异性细胞免疫为主并有体液免疫参与的免疫应答所致。以急性血管病变 为主要特征,变现为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纤维蛋白沉积、血管内壁淋巴细 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全身不适、移植物肿大 而引起局部胀痛等。 慢性排斥反应(CR):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和参与的慢性进行 性免疫损伤过程。
—.器官移植定义
将一个个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 术或其他方法,移到自己体内或另一个 体的某一个部位,现代国际上通用移植 (TRANSPLANTATION) 就是指器官移植, 当今的“移植术”包括细胞、组织和脏 器移植
概念和分类
• • 自体移植:供、受者为同一个体,移植后不 引起排斥反应。 再植术 在自体移植时,移植物重新移植 到原来的解剖位置,如:断肢再植术 同质移植:相同基因的不同个体间的移植 ,移植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同种异体移植:供、受者属于同一种族, 如人与人之间的器官移植,是目前临床应 用最广泛的移植方法。
• •
4.按供体来源分类
胚胎、新生儿,幼龄和成人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
5.按移植到的部位
原位移植:移植物植入到受者该器官原解剖位置。
异位移植:移植物植入到该器官原解剖位置以外。 原位旁移植:移植物植入到该器官原解剖位置旁。
三、器官移植的特点
移植器官在移植手术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着活力
•
•
1.按遗传学观点分
同卵双生移植 同质移植—供受者的抗原结构完全相同 ,术后无排斥反应 同种异体移植 同—种属,人—人,狗—狗,临床上最 多见;术后排斥发应 异种移植 供受者属不同种属,术后会发生强烈的排斥 反应;克隆羊
2.按移植物活力
• • 活体移植 移植物保持着活力,移植后能恢复其原来的 功能 结构移植(支架移植) 移植物已失去活力或有意识的予 以灭活后,再予移植(冻干血管,骨库存骨);目的,提 供机械解剖结构,保留外形,使来自受者的同类细细 胞得以生长存活,移植后不会出现排斥反应
•
2.非免疫学选择
移植器官功能正常。
年龄范围 青壮年,儿童及40岁以 上尽可能不用
既往身体健康
器官的保存
原则:
o o o 低温 预防细胞肿胀 避免生化损伤
受者的准备
• 心理准备:提供术前指导及相关知识,减轻对移植的恐惧 和不安。 • 完善相关检查。 • 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应用:手术前或术前或术中即用药。 • 预防感染:及时治疗咽喉部和泌尿道等潜伏病灶,遵医嘱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 病房的准备:术前一日用0.5%过氧乙酸或其他消毒液擦拭 病室内一切物品,然后用乳酸熏蒸或其他方法进行空去消 毒。医务人员或家属进入移植隔离病房前应洗手穿戴隔离 衣帽、手套、口罩和鞋。 • 其他:保持皮肤清洁,饮食及肠道准备。
手术通过血管吻合术,立即建立血液循环。属活体移 植和吻合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术后不可避免的会有排斥反应
肾移植手术
肝脏移植
心脏移植胰肾联合移植手术(1)胰肾联合移植手术(2)
移植前准备
1.免疫学检测
ABO血型相容试验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原分型 混合淋巴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