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历史故事

广州历史故事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

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

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

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

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

仙人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

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

在官老爷逼问下,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少年急忙告诉仙人们,并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今天,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

这个五羊的传说是一则广州的「史前拓殖故事」,表达了古代的广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在白云山脚有个小村庄,住着一个青年人叫郑安期。

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有一个年老的母亲,母子相依过活。

郑安期幼年曾跟随父亲行医,学得一点医药知识,便在村前开了一间小店,摆卖生草药,兼替村人治病。

他家里虽然贫困,但富有同情心,穷苦的人来看病,不但不收诊金,连药费也减免,因此深得当地村民的爱戴。

有一年,白云山一带发生一种流行病。

得病的人首先怕冷,接着发高烧,同时全身酸痛,流鼻涕,咳嗽不止。

如果救治不及时,就抽筋昏迷,直至死亡。

郑安期翻尽医书,试用各种药物,都没有见效,眼见一个个乡亲痛苦呻吟,悲惨死去,他心如刀割,焦躁万分。

一天深夜,郑安期为乡亲们看病回家,母亲见他神色憔悴,满面愁容,便问他近日治病的情况。

郑安期唉声叹气,便把流行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告诉她。

母亲听了,也连声叹息。

她想了一阵,然后说:“早年听你父亲说过,医治这种流行病,最好用九节菖蒲,但这种药不容易找呀!”郑安期经母亲这一说,好像在黑暗中忽然见到一丝光明,连忙问道:“那九节菖蒲的形状是怎样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母亲说:“听说它叶瓣如兰,茎分九节,身似匙柄,有股清逸的幽香,偏偏生长在高山大岭的悬崖峭壁上面。

这种药物真难找呀,你父亲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你也不必妄想了!”郑安期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心里想:“不!就算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一定要找到九节菖蒲,好把乡亲的病治好!”第二天,郑安期安排好母亲的生活,便背起竹筐,拿着锄头,出门去了。

去哪里找呢?他想,白云山最近,应先到白云山寻找。

白云山古木参天,白云环绕,流水淙淙,百鸟喧鸣,对于这一切,郑安期都无心观赏,他一心想着的,是把九节菖蒲找到手。

他不停地在山上寻找,专向那些从未到过的悬崖峭壁爬去。

尖锐的岩石割损了他的脚,锋利的荆棘划破了他的手,他丝毫感觉不到痛苦。

他由白云山的西边走到东边,已经找了将近一天了,连九节菖蒲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郑安期感到失望了。

他在崖边的一块大石上坐下来,到这时候他才感到汗水湿透衣服,肚子饿得咕咕叫,全身疲倦无力。

就在这时候,忽然微风吹过,送来阵阵香气。

这种香气比兰花清新,比玫瑰馥郁,使他精神一振。

他立即站起来,沿着香味寻找。

终于发现悬崖下二、三丈的地方,长着一棵像兰花似的植物。

他往花的茎上一数,不多不少,正好95264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

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

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

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

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

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

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

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

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

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

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战争故事〕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时间: 1841年所属年代: 清代发生地点: 广州三元里直接原因:1 英军开棺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尸,后被村民误传为刨坟掘墓)2 英军劫掠财物3 英军强奸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事件介绍: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

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

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

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

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

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

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

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

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

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

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

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据郭富报告,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 人)。

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

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

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

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

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战争故事〕六二三路与沙基惨案广州市内完全用数字命名的马路只有一条--六二三路。

它是在1925年由当时广州市政府命名的,初叫“六月二三路”,后简为“六二三路”。

它是纪念一个曾令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

六二三路的前身是沙基。

沙基开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广州之时。

沙面原是珠江中名为“中流沙”的小岛,后因江岸线南移与珠江北岸由浅水区连成一片。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

1859年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同意英法联军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所定赎城费中提支费用,人工开挖沙基涌,将沙面筑成四面环水的小岛,用作英、法租界,随后在沙基涌北岸沿线开筑沙基,并把沙基以北的浅水区围筑成陆地。

沙面建有东桥(今人民桥脚)、西桥(今清平路口)连通沙基。

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正式与英法签订沙面租约。

10月1日,英法联军撤出广州。

但英法却从此有了在沙面的驻军权,沙面从此成为租界,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恢复对沙面行使主权。

清末民初,沙基开设有学堂、医馆、印务所、米埠等,日趋繁华。

1901年黄沙粤汉铁路总站建成后,沙基又是连通车站与广州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据说,为不失国威,市政当局还强调在沙基建造的房屋要有一定的规模。

1902年,英国想把租界扩至沙基一带,遭清廷拒绝。

1925年6月23日,广东各界在东较场举行了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大会,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

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均参加了游行。

下午2时15分,游行前队抵达沙基,秩序井然地转入菜栏街,朝散队地点西瓜园(今广州日报社址)行进,后队继续有序地行进在沙基、西堤一带。

2时40分,当岭南大学、坤维女子师范学校、圣心书院、执信和广州二小等校学生及黄埔军校学生等队伍行进到沙基时,沙面西桥旁的域多利酒店(今胜利宾馆)上一名外国人首先用手枪向游行队伍打响第一枪,已处于戒备状态的沙面内西桥脚的英法军队即用机枪向沙基扫射,游行队伍走避不及,当场死伤多人。

为避免事态扩大,参加游行的中国军人和军校学生均遵守纪律未予还击。

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亲率光华医院医务人员赴现场抢救。

事后统计,此次惨案造成游行群众共有61人死亡,170多人受伤。

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愤怒。

廖仲恺先生愤笔写下“帝国主义残暴之证据,次殖民地惨状之写真”的遣责帝国主义暴行的题词,以及悼念沙基死难烈士的挽词:“丹心扶汉族竟遭英吉利毒计阴谋一齐殒命,碧血溅沙基与黄花岗魂侠骨千古同芳。

”惨案发生当晚,西堤嘉南楼周贯明医务所医师周贯明,首先奋笔致书当时奉行革命政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提议建立纪念碑,以留永久纪念。

后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建造。

此碑当时由张养记承建,位置建在沙面西桥北岸桥脚旁,上刻“毋忘此日”四个大字。

于六二三惨案一周年时落成。

但此碑较矮。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拆去此碑,改在沙面东桥脚新建了一座更高更雄伟的纪念碑,上刻“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两行大字。

惨案发生后,6月28日在国民党广州市特别党部大会上,国民党左派人士陈其瑗提议请市政府把沙基改为“六月二三路”,获全体一致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