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级与俸禄制度

等级与俸禄制度

.
• 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 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 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 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 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 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 禄。
.
• 宋官品仍分九品制,每品分正、从,文职 自四品起,武职从三品起又各分上下,故 文职共30阶,武职共32阶。因官名与职权 相分离,官名仅用以确定官员的品级,称 “寄禄官“。官品和本官相互配合,决定官员 的章服、俸禄,不论官员是否有掌握实权 的差谴职,其官品和衣饰不变。
.
• 秦汉实行“爵禄制度”。爵在世禄制下与官职、 俸禄基本统一,到秦汉时二者分离。秦汉 之爵分为军功爵和赐爵,主要依据功劳而 定,赐爵面广,爵位与官职无固定联系。 爵和禄各成系统,爵表示特权,禄则是供 职后的待遇。
.
• 曹魏时期以九品定级,分一至九品共九级, 南北朝时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个等级。 官员代表官员的等级,并被作为领取俸禄 的依据。即九品中正制
.
等级制度
• 等级制度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其划分是以 阶级分化为基础的,是阶级差别的 一种形式。
.
• 阶级分化是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 价值出现,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到一小部 分人的手中.从而导致了贫富分化,产 生了私有制, 而生产资料的占有多少 不同又造成了他们利益需求的不同,导 致阶级的分化.
.
官职等级
•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 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 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 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夏、商、周均有官员年 老致仕的制度,官员到七十岁即可退休,即所谓 “七十致政”。官员退休后,可到各级学校去传播 知识。《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 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 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卿大 夫以上高级官员为“国老”,大夫以下称“庶老
.
• 一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全国政协主席
二级: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 书记处成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国 务院副总理 国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 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
• 周代分封制下的阶级结构 • 秦唐间的阶级结构 • 宋元明清的阶级结构
.
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 天子:周王及其家庭 第二等级 诸侯贵族:侯、伯等 第三等级 百官贵族:卿、大夫 士 第四等级 平民庶人:国人、皂、舆、农夫、 手工业者、商贾 第五等级 准贱民:隶、僚、徒、百工、农奴 第六等级 贱民奴隶:仆、台、获丑、臣妾、仆 驭、 牛牧、马牧、娼、女乐
• 元代官员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 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 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 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 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 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 不相同。元代中央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 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 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
.
• 金代官员共分九品十八级,各按官员领取 一定数量俸禄,俸禄形式以实物为主。在 同一级别中,因担任职务不同,俸禄数量 也有差异,如同为正一品,三师、三公、 尚书令所得的俸禄数量就各不相同。此外, 朝官和地方官俸禄也有差别,朝官俸禄明 显高于地方官,但地方官有职田或公田收 入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
.
三级:国务院各部部长 部党组书记 省委 书记 省长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协主席 最高 法院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部级副检察长 中纪委副书记 员 .
• 四级:副部级 副省级 最高法院副部级副 院长 最高检察院副部级副检察长 省高院 院长 省检察院检察长 五级:司长 厅长 地级市长 巡视员 六级:副厅级 副市级 助理巡视员 七级:处长 市局长 县长 调研员 八级:副处级 副县级 助理调研员
.
•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 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 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 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 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 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 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 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 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 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 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
.
•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 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 从(旧读zòng)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 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 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 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
秦唐间的等级族 第三等级:贵族官僚 第四等级:士族 第五等级:弟子员 第六等级:平民 第七等级:半奴隶 第八等级:奴隶
.
宋元明清的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皇帝 第二等级:贵族 第三等级:官僚 第四等级:绅士 第五等级:平民 第六等级:半贱民半奴隶 第七等级:贱民奴隶
九级:科长 市处长 县局长 乡镇长 主任 科员 十级:副科长 股长 乡镇助理 副主任科员 十一级: 科员 县以下公务员
十二级: 办事员 及其他人
.
俸禄制度
.
• 我国俸禄制度的建立始自西周。商代虽然 国家体制已经形成,官吏阶层也已产生, 但是 那时“牛羊土地财产均为氏族所公有, 所谓帝王亦是氏族部落的族长,所以在这 时候,虽有 政府财政活动,但是尚无俸禄 之制”。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 封建国家,土地实行 国有。国家按诸侯贵 族官爵的高低划定大小不等的土地作为他 们的食邑或领地,各级官吏就 是以各自土 地上的收入作为禄食,不由财政另行开支 俸禄。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分田定禄” 制度,也就是中国俸禄制度的起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