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在数学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将愈来愈显得重要,因为没有创新能力的数学学习是死板的、缺乏灵活性的死知识,这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鉴于此,我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前提
教学相长,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吐故纳新,积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思路和方法,并不断予以实践和改进。
1.不为创新而创新。
一提到创新教育,有的人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
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能够有创新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
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和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师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我的做法是:推行课堂小老师制度。
方法是提前布置两名学生做准备,然后由这两名学生做老师,我和其他同学做听众,不时地运用有深度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锻炼其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集中思维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能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使其激发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其创新兴趣是必要的。
3.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通过数学小故事、名人轶事、各种图表、口诀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其在探索中体会创新的乐趣。
三、教师要会大智若愚,给学生的创新幼苗提供发芽成长的机会
1.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
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学生的情感如热爱、美感、羡慕等,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
数学教学
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和赞许。
我的口号是:聪明的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美国教师是如何鼓励学生的文章,很受启发。
它有101句激励的常用语。
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从而看到自己的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见什么,才能和孩子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阜余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