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_阎孟伟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_阎孟伟
首先, 应注意的是, 马克思此时对市民社会的理 解并不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具有了历史唯 物主义的雏形。如马克思自己所承认的那样, 他此 时/ 还没有把市民社会同物质生产直接联系起来考 察, 没有把财产关系看作物质生产关系的表现, 没有 从财产关系中进一步追溯出社会物质生活关系, 也 没有弄清现存生产关系与其法律用语-财产关系. 的 联系和区别0 º 。他更多地是依据黑格尔对 市民社 会的界说来强调和分析市民社会的精神特质。他认 为, 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规定性有三点是值得注 意的: / ( 1) 市民社会的定义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 战争; ( 2) 在私人的利己主义中既显示出-市民爱国
一、作为私人等级的市民社会 及其精神特质
1843 年 3 月至 9 月, 也就是在5莱茵报6 被查封 之后, 马克思着手写下了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这部 手稿, 对黑格尔法哲学理 论即国家学说进 行批判。 这部手稿主要涉及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的第 261 节
至 313 节, 内容包括国内法和国家内部制度中的王 权、行政权和立法权。在这部手稿中, 马克思并没有 对/ 市民社会0概念作出界定, 而主要是评析黑格尔 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理论。这很可能是因 为, 马克思此时对黑格尔有关市民社会的理论没有 太多的异议。从手稿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 马克思基 本上就是从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论断出发来讨论 问题。而有关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论述, 也是 从黑格尔的观点和逻辑出发, 通过批判性的分析, 推 论出与黑格尔不同的结论。如他开篇批评了黑格尔 关于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 外在必然性0和/ 内 在目的0的观点, 认为黑格尔的这个观点/ 提出了一 个没有解决的二律背反0, 因为, / 外在必然性0 表明 国家和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市民社会不是 以普遍物为自身的本质或规定性, 而是以私人目的 和特殊利益为本质的活动, 由此不能推论出国家是 家庭和市民社会的/ 内在目的0的结论; 再如, 黑格尔 确认市民社会是/ 私人等级0, 这种私人等级通过立 法权的要素而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对此, 马 克思批评说, 市民社会作为私人等级, 表明的是国家 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 / 表现出市民社会同政治 意义和政治效能的对立, 表现出政治性质的缺乏, 即 市民社会本身 是没有政 治意义和 政治效能 的0 ¹ 。 私人等级是市民社会的直 接的、本质 的、具体 的等 级, 市民社会要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 它本身就 不再是私人等级。所以, 一个现实的市民必然处在 一个双重组织中: 作为公民他处于官僚组织中, 而作 为私人则处在社会组织即市民社会的组织中。这是 市民社会成员的双重生活, 或个人存在的二重化。
心的秘密. , 又显示出- 国家在市民信念上具有的深 度和强度. ; ( 3) -市民. , 即具有同普遍东西对立的特 殊利益的人, 市民社会的成员, 被看作-固定不变的 个人. ; 另一方面, 国家也同-市民. 这种-固定不变的 个人. 相对立。0 » 这三点的核心就是市民社会的/ 私 人利己主义0, 这是市民社会的精神特质。所以, 当 马克思指责黑格尔到处把/ 观念作为主体0, 从而颠 倒观念与现实主体的关系时, 他所说的/ 观念0并不 是一般意义上的与物质生活相对立的观念, 而是特 指黑格尔所设立的那个/ 无限的现实精神0即独立自 行的伦理理念, 亦即黑格尔所理解的、作为主体的所 谓/ 现实的观念0, 就是那个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一定 的意图而行动的/ 无限的现实精神0( 或伦理精神) 。 黑格尔把这个精神看成是真正现实的精神, 看成是 本质性的东西, 而把来自市民社会普遍经验的市民 社会精神看成是假象或/ 现象0, 这是一种颠倒的认 识, 即/ 现实性没有被说成是这种现实性本身, 而被 说成是某种其他的现实性。普通经验没有把它本身 的精神, 而是把异己的精神作为精神; 另一方面, 现 实的观念没有把从自身中发展起来的现实, 而是把 普通经验作为定在0 ¼。而在马克思看来, 真正的现 实精神是家庭和市民社会, 如他所说: / 家庭和市民 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 是意志的现实的精 神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存在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 使自身成为国家。它们是动力。可是, 在黑格尔看 来又相反, 它们是由现实的观念产生的。把它们结 合成国家的不是它们自己的生存过程, 而是观念的 生存过程, 是观念使它们从它自身中分离出来。就 是说, 它们才是这种观念的有限性。它们的存在归 功于另外的精神, 而不归功于它们自己的精神0 ½ 。 黑格尔把独立自行的伦理理念看成是真正现实的精 神, 认为这种精神把自己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 个有限的领域, 目的是/ 返回自身0, 这 不过是一种 / 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0。
学术评论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阎孟伟
摘 要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 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0。然而从 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 / 市民社会0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 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 论的形成期, 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 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 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 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 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 在马克思看来, 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 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 对马克思来说, 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 点, 不可能是/ 市民社会0, 而只能是/ 人类社会0或/ 社会的人类0。
最后, 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谈到了市民社会内部 的等级差别问题。他指出: / 正像市民社会同政治社 会分离一样, 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也分为等级和社 会地位, 虽然后二者彼此也有一定的关系。享受和 享受能力是市民等级或市民社会的原则。0 ½ 他也特 别指出了在市民社会中存在着一个/ 丧失财产的人 们和直接劳动的及具体劳动的等级0, 认为这个等级 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 还不如说是市民 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在这里, 他还 没有用/ 无产阶级0或/ 工人阶级0这样的概念来规定 这个等级, 而依然是从/ 私人等级0的意义上理解这 个等级, 以说明个人作为私人在市民社会中是不平 等的。但马克思同时又认为, 这种私人等级内部的 差别同样没有政治意义。他说: / 既然黑格尔把整个 市民社会当作私人等级而同政治国家对立起来, 那 么私人等级内部的差别, 即不同的市民等级, 对国家 来说就自然只具有私人的意义, 而不具有政治意义。 因为不同的市民等级只是一定原则的实现、存在, 即 作为市民社会原则的私人等级的实现、存在。但是, 如果必须放弃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内部的各种分离 对政治国家来说自然就更不存在了。0 ¾
24 天津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5 期
二、市民社会的自我异化与 人的解放
在完成了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 的写作之后, 马 克思接着就写了5论犹太人问题6和5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6 两篇文章, 同时刊登在 1844 年5德法年 鉴6上。在这两篇文章中,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概念同 人的解放理 论联 系在一 起, 因而有 了更 为重 要的 意义。
5论犹太人问题6的主题是/ 政治解放0和政治解 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问题。这篇文章对于研究马克 思的政治哲学来说, 是极为重要的文献。在这篇文 章中, 马克思围绕政治解放的内涵和政治解放与人 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比较集中地阐释了他对市民社 会的基本理解, 其思想内容也有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 如果说, 在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中, 马克 思更侧重对市民社会精神特质的分析, 那么, 在这篇 文章中, 马克思则侧重从现实生活的意义上阐明市 民社会的一般特征。他说: / 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 地方, 人不仅在思想中, 在意识中, 而且在现实中, 在 生活中, 都过着双重的生活 ) ) ) 天国的生活和尘世 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 在这个共 同体中, 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 后一种是市民社 会中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 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 把他人看作工具, 把自己也降为工具, 并成为异己力 量的玩物。0 ¿ 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是人的直接的 现实, 只有在市民社会中, 人才把自己和别人看作现 实的个人。但马克思同时又借助黑格尔的说法, 把 市民社会说成是一种/ 不真实的现象0, 即在市民社 会中, 人不是作为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而存在, 仅 仅是作为私人而存在。而在不承认人的一切私人差 别的政治共同体中, 人才作为类存在物, 作为社会存 在物而存在, 但这不是人的现实性, 而是被剥夺了自其次, Βιβλιοθήκη 克思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 市民
¹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95 页。 º 转引自李光灿、吕世 伦5马克 思恩 格斯法 律思想 史6 , 法 律出 版
社 1991 年版, 第 130~ 131 页。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第 3 卷, 第 54 页。 ¼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第 3 卷, 第 10 页。 ½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 第 3 卷, 第 11 页。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马克思 历史理论
2009 年底, 韩立新教授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望 月清司的著作5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6。这部厚重 的作品给我国学界关注此问题的学者带来了不小的 震动。据韩立新介绍, 望月清司在日本属/ 市民社会 派马克思主义0, 其理论特点是, 区分/ 市民社会0 和 / 资产阶级社会0这两个概念, 强调市民社会的内在 必然性及其积极意义, 并将马克思对历史的描述概 括为/ 共同体 y 市民社会 y社会主义0这样一个三段 式过程。望月先生本人也是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表 述为/ 建立在市民社会批判认识基础上的世界史0, 或/ 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0。可见, 在他对马克思历 史理论的解读中市民社会这个概念被赋予了特别重 要的地位。望月先生的这部著作充满了细腻的推论 分析和复杂的技术性考证, 其严谨周密的学术风格 令人赞叹不已。然而, 从马克思本人对/ 市民社会0 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 有一个/ 面相0上的问题值得
22 天津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