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译文: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大家好!
中国朋友们,大家好!
能够参加此次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素有“中国凡尔赛宫”美誉的北京圆明园(法国人称之为夏宫),在大肆破坏、劫掠及焚烧之后,这座著名的园林宫殿尽毁于一旦。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我们更愿意纪念战事凯旋,见证国家盛事,共享铭刻民族荣耀的时刻。
因此,能够参加此次活动,荣幸之余,我也略感惊讶。
因为我深知,做出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的决定,对于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圆明园管理处而言,实非易事。
此时此刻,我也感到十分激动。
和在座各位一样,我强烈谴责英法联军当年的野蛮劫掠行为,对于他们犯下的罪行,我感到无可宽恕。
中华民族是圆明园劫难的直接受害者;我虽不是英法联军的后代,却仍应以一个法国人的身份,铭记并反思这段历史。
因此,尽管人微言轻,但与伟大诗人、文学家维克多*雨果一样,我也为圆明园的劫难而倍感悲恸。
也许大家还记得雨果在圆明园被毁后所写的那篇著名文章,在此请允许我重提那封重要信件中的几个内容:
今年三四月份,我曾有幸来到中国,为年轻学子们做巡回演讲。
期间,听众们经常提及圆明园被劫文物的归还问题。
1860年之后,原属于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的两尊铜兽首流失国外,并于2009年由收藏者皮埃尔*贝尔杰加以拍卖。
此则新闻已在中法两国乃至世界各地引发巨大反响。
就我个人而言,我为贝尔杰先生的行为感到遗憾,并且更希望能看到他将这两尊铜兽首归还中国。
参考译文:
1979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
从此之后,我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2000年10月,我再次以游客身份来到北京。
在一个美丽的秋日里,游览了如今的夏宫——颐和园之后,我很想去参观几公里外的圆明园遗址。
十几年前的时候,这座皇家花园仅有一部分得以重建,其他地方仍然是荒凉的废墟。
参观过后,我百感交集。
一想到当年那些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竟然将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宫殿劫掠一空、付之一炬,我的心中便满是痛苦、愤怒和羞愧。
如果圆明园仍然存在,如果她能够躲过那场浩劫,那么她也会像紫禁城和长城一样,闻名于中外。
回到巴黎之后,我去了两家中文书专营店——友丰书店和凤凰书店,向他们询问
是否有专门讲述圆明园历史的书籍。
据店员回答,除了部分图书里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只言片语,法语及英语都没有相关专著。
这时候我想到,自己作为历史学家,也曾在索邦大学长期从事研究工作,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亲自撰写一部关于圆明园的书呢?
这段历史值得研究和铭记,虽然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两个民族会因此蒙羞。
对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英法两国的历史学家大多选择刻意地去回避。
2003年秋天,由我所著的《圆明园大劫难》一书正式在法国出版,至今已经再版四次。
毫不谦虚地说,此书在法国出版界已取得一定成功。
该书出版后,巴黎华文报纸《欧洲时报》社社长杨永菊女士立即购买了版权,2005年夏末,中法文化年之际,浙江古籍出版社(徐忠良社长今天也在座)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本。
同时,该书出版也得到了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以及中国驻法国前大使吴建民先生的大力支持。
在此,我对他们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