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第二节 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第二节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弄清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辨证关系原理;
2、能力方面: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也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2)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3)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思考: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分析学生回答,总结上节课的知识点。

并启发学生思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那么事物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事物发展规律的问题。

导入新课:
引用古希腊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介绍这两个著名哲学论证时,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多媒体显示):1、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 2、一个长满头发的人会不会因为少一根头发而变成秃头?(学生议论,教师不断追问,与学生形成互动)
[教师点拨]一粒谷子能算作谷堆吗?少一根头发会成为秃头吗?答案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不能;再添一粒或再少一根如何?仍然不能,不过就是两粒谷子或少两根头发而已。

不用问,即便继续添上几次或再少几根,也只是若干粒谷子或少若干根头发罢了。

——可是,倘若这个行为不断的重复下去,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若干粒谷子已经变成谷堆了,一个长满头发的人已经变成秃头了。

请同学们思考:谷子是一粒粒的加上去的,到底是哪一粒谷子如此重要,有它则算作谷堆,无它只能叫做“若干粒”谷子呢?(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分析]孤立地看这些谷子和头发,其实每一粒或每一根都很微不足道,都不足以构成谷堆或秃头;可谷堆和秃头确实又是由一粒粒谷子或少一根根头发构成,也就是说这粒(根)非同小可的谷子或头发还是应该存在的。

那么它到底在哪儿呢?古希腊的智者们没有解开这个迷。

直到19世纪黑格尔提出质量互变法则后,才使得人们最终找到这个谜底。

黑格尔认为:谷粒到谷堆的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种渐进的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的飞跃。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板)
讲授新课:
从谷粒到谷堆,从长满头发到秃头。

我们不难发现,事物的变化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到达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的变化发展经历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

一、量变与质变(板)
[学生思维活动]
想一想:(多媒体显示)
在谷粒到谷堆,长满头发到秃头的变化中,哪些是量变?哪些是质变?
学生分析回答:谷子一粒粒增加,头发一根根减少是量变;
一粒谷到一堆谷、长满头发到秃发是质变;
教师告诉学生,量变与质变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请学生简单举例。

若学生举例有一定的困难,请学生观看下面表格:
区别表格两边事物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显示)
[]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量变与质变的概念。

[教师归纳]:
在上面的分析中,谷子一粒粒添加、头发一根根减少、小树一天天长高,这种比原来多或比原来少,比原来大或比原来小,比原来高或比原来低,比原来快或比原来慢。

这种在事物的多少、大小、程度等方面的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并在一定的限期内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的变化,叫量变。

(多媒体显示)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原来不是谷堆,现在变成谷堆;原来长满头发现在变成秃头;原来是沧海,现在变成是桑田。

由无变成有,由有变成无,是事物性质的变化,这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事物变成了它事物,叫质变。

(多媒体显示)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概念教学小结]:
多媒体投影——用表格的形式把量变与质变进行归纳:
(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表格,并强调指出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而质变是事物质的变化。

指出事物量与质的不同规定。

多媒体予以显示。


[过渡]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存在联系。

那么,量变和质变有什么联系呢?具体都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会相互转化。

二、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板)
先请学生观看一个故事:
(多媒体显示)
[]
议一议:
这位饥汉不吃前面6个饼,直接吃半个饼能不能由饥到饱?为什么?
[教师归纳]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教师揭示量变和质变的第一层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板)
教师告诉学生中国有很多俗语或名人名言,可以体现上述思想。

并请学生尝试举例。

(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并挑选部分用多媒体显示。


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思考:事物的发展会不会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第二层关系: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板)
启发学生思考: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那么,量变怎样引起质变呢?
教师提供《田忌赛马》的案例:(多媒体显示)
[]
请学生比较:
田忌从败到赢、笨人从饥到饱同为质变,有什么不同?(学生议论并请学生联系教材归纳出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多媒体显示)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1)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教师点拨]
量变引起质变,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在前面我们说得比较多,也比较容易理解。

那么,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质变是由第二种情形引起的?
请学生举例。

若学生举例有困难,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

[]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的质变,给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这一哲理给人的启示:
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合理地安排活动,从而提高效率。

[过渡]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假如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事物会不会发展?
(2)量变会引起质变,是不是说量变在任何状态下都会发生质变?
(3)事物经历了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呢?
[教师分析]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以下观点:(多媒体显示)
(1)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是最终通过质变实现的;
(2)量的变化只有到达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教师指出这里的“一定程度”就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即“度”。

事物的变化发展,即“量变”
突破事物存在的“度”,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3)事物的发展是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坏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教师举例,比如:冰—→水(0℃)—→水蒸汽(100℃)。

从冰到水,再从水到水蒸气,就经历了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

3、质变体现和巩固了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板)
课堂小结:依据黑板的结构式板书,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展示质量互变原理的内容。

(略)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安排两个练习。

(多媒体显示)
1、选择题:(略)
2、分析:“一钱斩吏”的故事
《鹤林玉露》中有个《一钱斩吏》的故事,说崇阳有一县令,见一管仓库的小官从库内出来时,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库吏,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

应该怎样认识县令和库吏的思想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