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网络相关的几个理论

社会网络相关的几个理论

社会网络的几个理论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小世界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问题: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需要多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米尔格兰姆随机找了美国城市——内布拉斯加的几百人,把信随机发送给他们,信上写着一个波士顿商人的名字,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和这名波士顿商人更有可能有私人关系的人。

然后米尔格兰姆教授跟踪信件,统计达到目标人手中的所引发的人和人之间的传递次数。

最终大部分信件都成功寄到了这名波士顿商人手中,每封信平均需要传递5 次,最多是6次。

—>“六度分隔”假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质疑:由于米尔格兰姆教授进行实验的地址是内布拉斯加和目的地波士顿都在美国境内
2002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研究问题: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真的只需要经过6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起来吗?
2002 年邓肯·瓦茨将米尔格兰姆实验扩展到全球范围,招募了9.8 万被试让他们将信息发给世界范围内的目标人,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可能认识目标人的人,随后依次传递下去。

最后该实验总共涉及
了13 个国家的18 个目标人。

结果和米尔格兰姆教授的研究结果出奇的相同,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就可以让世界上两个人联系起来。

—>为什么是6个人呢?
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

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罗宾·邓巴曾表示,大脑认知能力限制了特别物种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

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

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

而“内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论中指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

邓巴数理论被认为是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SNS的基础,即:人类的社交人数上限为150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

如果每个人的日常密切联系的人际网络是150人左右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可能有的人数是150*150*150*150*150*150=113906.25亿。

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各代的人数之和。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a A. Christakis)2013 年提出
“三度影响力原则”(Three Degrees of Influence Rule),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态度、情绪都会
在我们所在的社会网络中三度分隔之内泛起涟漪。

我们可以影响身边的三度分隔之内的人,即我们可以影响我们的朋友(一
度),朋友的朋友(二度)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

同时我们也受到
这三度分隔之内的人的影响。

如果超过三度分隔,这种影响力就会消失。

A B C D 虽然和六度分隔相比,三度影响力理论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影响世界上任
何一个人,但是这种影响仍然是惊人的,因为我们对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影
响都会达到半程。

A B C D
有学者通过社会网络进行数学分析的结果显示,如果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朋友,
那么我们快乐的概率会增加15%,如果我们朋友的朋友是快乐的,那么我们
快乐的概率会增加10%,如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快乐的,那么我们快乐的
概率会增加6%。

但是再向下传递下去,作用就会很微弱。

如果我们有20 个社会关系,包括了家人,同事和朋友。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有20
个社会关系(假设他们交往的人和我们交往的人不同)。

这就意味着:
二度:400 (20*20)二度分隔的人建立了间接连接,
三度:8000 (20*20*20)三度分隔的人有间接的连接
那么从一度分隔到三度分隔的总和就是8420个人。

由此可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社会网络的构建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可以影响成千上万
的人,同时也受到成千上万人的影响。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1992年在一书中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

问题: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的利益或回报?
所谓结构洞,即“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
与有些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
从网络整体看好像是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网络中有四个参与者A、B、C、D,其中B、C、D之间没有之间联系,而他
们分别与A有联系,A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另外三个参与者必须经过A
才能彼此发生联系,因此A占据了三个结构洞:BC、BD与CD,从而获取竞
争优势。

由于结构洞的存在,洞两边的联系人可以带来累加而非重叠的网络收益。

包括:
•信息利益(information benefit):信息利益主要通过通路(access)、先机(timing)和举荐(referral)三种形式来实现
•控制利益(control benefit):控制利益指第三者(broker)居中搭桥(bridge)时,可以决定优先照顾哪一方的利益,信息无疑是控制利益的实质所在。

—>一个人所占据的结构洞越多,那么他在网络中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弱关系的重要性:
“在群体内的思想和行为比群体间更具有同质性,因此跨群体之人会更熟悉另类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高,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研究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

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
如何通过社会网络使我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回报呢?
•在网络规模与多样性之间寻找平衡。

认识更多的结构洞中间人;使结构洞中间人的行业、地位多样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