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测试题

❖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点心,冬必与早 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3. A
❖ [ 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 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 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 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 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 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 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
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 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 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 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 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B
❖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的 发行,①正确;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 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②正确;拓片不属于 原始文物材料,③错误;交子是商品经济发 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正确。故B项正确。]
8.A
❖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 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 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 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 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 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 项错误。]
❖ 4.(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 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 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
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
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故D项错误。]
❖ 5.(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 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 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 信息,排除B;
❖ 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
❖ 3.(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 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 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7.(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 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 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 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 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 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5. B
❖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 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 “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 能力,故B项正确;
❖ “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 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
❖ 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控制, 故D项错误。]
❖ 6.(2016·天津文综,2)
三年高考真题(2017~2015年) 古代中国的经济
1.(2017·课标全国Ⅲ,26) 表1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A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 可.①④
7. A
❖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 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 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 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控制权的放 弃,也无法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 排除③④。]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2.(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 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 D
❖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 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 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 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 9.(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 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 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 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 是( )
9.B
❖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 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 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 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
4. C
❖ [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 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 正确;
❖ 材料中未涉及土地的集中现象,故A项错误; ❖ 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
耕,故B项错误; ❖ 根据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
❖ 10.(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 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 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 8.(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 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 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