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王熙凤性格浅析王熙凤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描写最多的、也刻画得最为生动的一个人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封建时代大家庭中一方面精明强干,另一方面又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活活生生的人物,为什么这个人物能够活灵活现呢?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人物包含了几乎所有对立统一的因素,是作者巧妙地把这些既矛盾又对立的性格全都融合在王熙凤一个人的身上。
我们常常说,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灵魂中是既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善良或邪恶。
王熙凤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正确的客观的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才会对我们今天的个人性情的培养有所借鉴。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对于这几句判词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各出己见。
我的解读很简单: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是集中了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于一体的,根据判词来理解,王熙凤如果不是生于“末世”,如果不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那么她的“此身才”也可以大展宏图的。
如果不是“末世”、或者是没有时代的局限,她的命运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然这些都是一种假设。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从判词中解读出曹雪芹先生对这个人物的欣赏与肯定。
曹雪芹先生欣赏与肯定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人物的“才能”上:“都知爱慕此身才”,可以品味出曹雪芹先生是饱含赞赏的笔墨来刻画这个人物的,他给读者赞叹的理由就是王熙凤出色的组织能力、指挥魄力和管理才干。
因此,尽管王熙凤身上有很多阴暗面,但作者还是把她当成一个脂粉英雄来塑造。
今天我们研读这个人物,也不禁会感叹:凤姐有点“生不逢时”,或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然有读者会说,王熙凤怎么会是没有用武之地呢?她在贾府,可说是贾母一人之下,千人之上啊!这里说的无用武之地,是说她没有合适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作者在书中描写王熙凤的一举一动,都是紧紧抓住她的内心,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从这个人物的登场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生龙活虎的景象,在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也是首次登场,作者只是用了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在贾府中与众不同的“泼辣货”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以一个刚刚进入贾府的身份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王熙凤,跟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在贾府这样大家族中,应该都是小心翼翼,注重礼数分寸的,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存在呢?这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对凤姐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出彩的,在她出场的后续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模样标致,言谈爽利,心思细腻的王熙凤,在短短的不足一千字的描述中,我们足以看出她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也是一个忙得不亦乐乎的大忙人。
她忙,所以迟到了;她忙,所以在这短暂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到两件题外事,就连在同黛玉的交谈的过程中她也显得十分繁忙:她刚笑着说不到两句话,就为黛玉的母亲亡故而伤心流泪了,泪水还没来及流出来,又开始责怪自己不该这样引起贾母的伤心,于是连忙转悲为喜,又忙着问黛玉读书、吃药,还忙关照下人,给林姑娘搬东西、扫屋子等等一系列的事。
不说她自己说的怎么样,我们是看着都觉得累,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自从她到场之后,整个故事的活动都围浇着她展开了,连贾母都靠后了,主角黛玉变成了一个目击者。
从这里就足以见出王熙凤在整个贾府中地位的重要性了。
王熙凤作为贾府管事儿人,自然是事情杂多,大到房子的打扫修补,小到宝玉在书房里的零花钱,一个大家族里面的个各种杂事都需要她来管理,比如:丫头们的月钱,土地房屋的租子,夫人小姐们的衣服首饰脂粉钱,在园子里摆设的一项项设施,还有很多的突发事件……所有的事情都得由她来筹划处理,都得由她来操心。
那么,王熙凤为什么能担任贾府“总管家”这样一个职位呢?我们先看她的身份:王熙凤也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论财富,王家可能还胜过贾家。
在第七十二回中,王熙凤奚落贾琏时就说:“把我王家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一辈子过的了。
……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比一比,我们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可见家族的权势地位。
这样,财产成为了她的硬靠山,也助长了她的骄横。
王熙凤嫁到贾府,因为贾琏是荣国府的长孙,所以她就是这个大家族里长孙的原配,自然要管着事情,再加上原来的管理贾府的是贾政的原配——王夫人,也就是王熙凤的姑姑,王夫人为自己找接班人肯定是从自家人找起,由此说来,凤姐就是当仁不让的人选了。
但是身份只是一个方面,贾府里有钱有势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她王熙凤就能够独当一面呢?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她自身的性格原因。
大家对王熙凤的性格印象普遍是:精明,狠毒和泼辣。
她最突出的性格还是她的精明,我们看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因为秦可卿去世,贾珍痛心疾首,请凤姐来料理宁国府的家事,在接下去第十四回,写到王熙凤在宁国府点卯,也就是早上点名考勤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到,王熙凤立刻传令过来,那个下人惶恐的求饶,但王熙凤却说:“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就难管别人了,不如开发了好”。
顿时放下脸来,叫到“带出去打她二十板子!”又命宁国府的管家赖升,革她一个月的钱粮。
王熙凤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对于整顿一直都管理松散的宁国府内部的风气,倒是大见成效。
这里也不得不看出王熙凤的精明之处,她一开始就看出了宁国府的管理弊端:比如说人口混杂,特别容易遗失东西;下人们遇到事情,经常互相推卸责任,等等……她在分析了全面因素后,将职责分明:各种东西大小明细都挂载专人名下,谁领取了东西就负责这些东西的安全,如果回收时短缺了什么,就由当时的领取人负责赔偿,在其他方面也是精细考核,赏罚严明,在宁国府的下人们之间树立了威信,于是在管理的时候头绪清楚,忙而不乱,底下人各司其职,整个管理期间井然有序。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所表现出的性格是独特而鲜明的,她心灵和行为的复杂性,超过了书里的任何一个人物。
我们在研读这个人物的时候,要较为全面的把握她的性格以及,这样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这些女性的形象,都是有生活的原型,都是有生活依据的。
因此关于这些女性的故事绝对不只是爱情婚姻悲剧,或着人物的命运的实录,而是曹雪芹对女性才能,尤其是杰出的管理才能的赞赏。
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的时候就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这话虽是托梦时候的言辞,但是说王熙凤是脂粉英雄却是恰如其分。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曾评述说,“脂粉英雄是全书的眼目,作者创造了古今未有之伟词,令我叫绝!”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每次读到这些故事,我们不禁感叹,王熙凤的思虑、胆识以及计谋是如此的周详,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吗?为什么凤姐有这样的胆识和谋略呢?这样精明泼辣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说性格的塑造跟家庭因素是分不开的。
王熙凤生在所谓“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这个王家,从小就是一个地位高贵而见识丰富的小姐,嫁到贾府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占着非常有优势的地位。
在刘姥姥初进贾府的时候,是想攀王夫人的恩,但周瑞家的告诉刘姥姥,现在是莲二奶奶当家,并介绍说.“这位凤姑娘虽小,行事却比别人都大。
”但是书里说王熙凤是“无父无母,只有王仁一个亲哥哥。
”所以说,王熙凤的童年也是比较孤独的,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再怎么坏也会顾着妹妹,但是王仁这个哥哥不仅顾不了王熙凤,还总是反过来要她照顾。
在大家族里无父无母的生活,该是有多凄凉?同样在大家族里过着无父无母的生活的还有史湘云,她是“事事要看人脸色,一点也做不了主”的。
由此可见,王熙凤也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这也就不难理解王熙凤那种什么都要控制,什么都要拥有的性格了——她太缺乏安全感了。
“缺乏安全感”这五个字似乎和王熙凤这个人物很难联系到一起,但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从小没有父母的疼爱,自然是很害怕受到外界的伤害,看看林黛玉我们就可以知道:处处留神,时时在意。
王熙凤其实也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的人,但她的心思细腻是懂得表达的,就像是出场时对黛玉说的一番关切的话语中,几乎把一切能说的话题全都想到了,这不是心细是什么?她也爱多想,但黛玉的多想和猜忌是只能用她刻薄的话语来表露的,而王熙凤就会适时的表现出来,因为有自己的身份地位,表露出来也是非常厉害的。
跟林黛玉相比,王熙凤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它一语道破了王熙凤之所以成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的秘密,看准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解释,一个大字不识的女子如何能有经世之道的才能,在贾府里能够赛过众多男人。
王熙凤无父无母,没有细心的家庭教育,也许就是成天跟着家里人出去办事,耳濡目染学会的社会经验,而不是像一般的大小姐,如李纨、黛玉这样的在家里看书下棋而已。
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一个女中奇葩,脂粉队里的英雄。
王熙凤这个人在大观园里面算是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明的才貌双全的女强人,就是在今天社会里,也会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
王熙凤所有的才干,应该不是来自书本学问,而是来自实际的生活。
这就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能单纯的追求书本的知识,而更应该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也给我们了一定的启示,就是成人成才教育的现实意义。
更给我们警示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的年轻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智力教育,从小就忽视孩子的成人教育。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当起第一任老师的职责,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在今天全社会只追求智力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家长尤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