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学新课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
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学目标的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
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
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
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教师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
目标的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
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
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
只有通过筛选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谓“软目标”(比如情感与态度)的倾向,使所有的目标都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问互相促进;也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
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
因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弹性的目标,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弹性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
以中年级“简单数据整理”为例,一位老师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
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重点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其他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蹩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经筛选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
形象直观。
”
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时既要研究班
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从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课时教学目标。
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之前,多数学生已在幼儿园或生活中接触过数数,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甚至会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但如果与物体对应,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难。
许多学生观察物体时会不够全面,同一种物体,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致使同种物体数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养观察的能力与方
法作为重要目标。
此外,学生对校园新环境比较好奇,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话,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关注课堂学习。
根据
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做到手口一致,学会1个1个数,鼓励2个2个数,几个几个数,通过数一数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物体,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看图、数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同学之间的友好,以及数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认为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或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
殊不知,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
假如教学没有目标,就会虚无飘渺、偏离“航向”,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
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
首先,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
如低年级“认图形”教学时,有的老师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作为教学内容就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既要安排认识时、分的内容,又要安排体验1小时和1分钟有多久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目标要求。
最后,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
如“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与特征”。
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设计了让学生玩风车的活动,显然这是与目标无
关的内容。
2.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活动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有路标而没有路,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有路没有路标,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
因此,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
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如,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剪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动画演示蚂蚁绕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拓宽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新课标任重道远,让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前进,自我完善。
为教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