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导引——班级管理有效模式

目标导引——班级管理有效模式

目标导引——班级管理有效模式
长期以来,很多班级管理基本上局限在班上出现什么事就管什么事,学校叫干什么就什么,班级管理和其它课任教师的教学也是脱节的,所以,管理效能就可想而知。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建立常规,形成文化,达成这个目标呢?
“需要和动机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思想动机往往是由他的需要决定的”。

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就是营造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要的班级文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以下心理需求:被爱与价值感、安全感、常规、新的学习经验、鼓励、责任、认同的楷模、尊重。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

梦想、理想通常是大目标的另一称呼。

目标的作用有哪些?给人的行为明确的方向,充分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产生的效果;使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利于合理按排时间;能清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检讨每一个行为的效率;能预先看到结果,稳定心情,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

目标导引是指在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过程中,有意识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教师和学生体验成功的一种教育教学策略。

以此为基础,对各影响因素实行合理调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目标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目标方能唤醒沉睡在心灵中的梦想,有目标方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成功在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人生。

正因为如此,它能强化人的责任意识、规划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

目标导引的班级文化是什么?
定标学期初每位学生结合上学期成绩制定新学期各科学习目标,方法是结合上学期成绩由教师、学生个人、学生群体、家长共同制定。

定好的目标在教室集中张贴,同时张贴目标完成情况跟踪记载表。

分层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升学习效率的要求,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协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 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学习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学习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引伸题,可主动协助和解答B层、A层
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对学生实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分组每六人为一学习小组,分别由并三个学习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组成,班主任定好层次后,层次不同的学生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目的是展开同组互助、异组竞争。

周周清语文、数学、英语课时较多的科目每周对当周学习内容实行检测。

测试设计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测试,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升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

测试题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通过测评发现学生知识缺陷及水平缺陷,这样补缺就有目标,帮辅有抓手。

检测结果即时在目标完成情况跟踪记载表公布,不公布具体成绩,完成目标的奖一枚笑脸图标,未完成的则盖上哭脸图标。

其它学科的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测试照此公布。

即时谈心、协助周周清后,各科任老师即时找未完成目标的学生谈心,弄清原因,协助他们把应掌握的知识落实好。

即时总结表彰班主任对一月来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目标完成情况实行总结,完成好的个人、小组交流经验,不好的表决心分析原因。

完成好的个人、小组,班主任要填好报喜单,让学生带回家告知家长。

另外,每个学生都设有一个学习动态表,将每次“周周清”达标情况认真填写好,每月一比较、一总结,让学生能清楚地理解到本月自己的学习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导引之所以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因为这种班级文化满足了学生各种心理需要。

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认为:除极少数学生因智力缺陷外,班级中95%以上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时间和条件都能达标。

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它改变了教师习惯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学生传统做法,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老师看得起,同学看得起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水平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

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水平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水平和人格。

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顺应了儿童必须有切合其水平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

所有工作都是有常规的,如,教学有教学的常规。

没有常规,诸如贪婪、恐惧、怀疑、犹豫、后悔、浮躁、侥幸、冲动等人性的弱点就不能有效克服,工作就会起伏不定,不可能做好。

目标的确定不但是学生、家长、教师给学生自己立了一个常规,同时也给家长、教师自己立了一个常规,它给学生的生活一个界限
及广度。

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能够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

也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能够期待的事,他才会有事可做,心理才会踏实。

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能够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目标虽然对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但它的作用不会自动生成,需要用各种办法激活学生的目标意识,基本方法有:一、教师的协助、赏识;二、生生之间的协助、竞争、相互赏识。

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他能胜任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水平有信心,不但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是他们水平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爱。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因爱而被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

同样,学生需要教师的爱。

教师对学生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学生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点,激发学习动机。

小组内互助为有优点的学生施助提供了活动平台,能够协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确立责任感。

接受协助的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也能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确立责任感。

“思维是无声的言语,言语是出声的思维”,当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就有机会理解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小组内互助无疑增加学生说、做互动时间,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就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益。

小组间竞争就象各种比赛一样,能充分激活好胜心,通过努力获得改变。

我们坚持对一月来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目标完成情况实行总结,即时表彰,完成好的个人、小组交流经验,不好的分析原因表决心,就是持续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供他学习的认同的楷模,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随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求什么样的知识,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法宝呢?就是“鼓励”。

孩子需要成人的爱护和评价,需要成功的喜悦。

表扬能够协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鼓励,就是激发、勉励。

人们都有自尊心,乐意听表扬,不高兴听批评。

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听好话,不高兴大人处处限制他们,指责他们。

为了适合孩子这个心理特点,在教育的方法上,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

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

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

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1]夏甄陶、李淮春等主编: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理解论考察、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