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起源与历史(图文解说)东阿盛产阿胶,上达皇家贵戚,中至名流贵族,下达商贾市民之家,阿胶千百年经久不衰,是历代名医大家的必用之物,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被历代骚人墨客妙称“仙药、灵丹、妙药、圣药”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东阿的道地阿胶与瓷器,丝绸、茶叶,一直被定为礼交上品,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礼”,并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那么,阿胶是谁发明的?阿胶为什么会出自东阿?阿胶有什么样的历史?我们还是跟着走进百年堂探寻历史,揭开阿胶神秘面纱吧……“胶”的发现和使用胶是一个种类很多,用途极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相纸、建筑粘合剂、营养奶粉、以及食品果冻等日常生活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东西。
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
人们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呢?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了。
我国制胶历史悠久。
据研究,约在距今1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原始社会人们食物匮乏,人们经常需要吃兽皮,生吃不易咬食,就煮熬食之,在熬煮兽皮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两种现象:其一,是人们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会浓缩成一种黏稠物,这种糊状物冷却后会粘住搅拌用的棍子或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锅铲、勺子”,并且坚牢难破,于是人们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然后用以制造弓弩等。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
据考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
其二是人们在偶然食用胶之后,发现它不但美味,可以果腹,还能让身体变得更强壮,甚至治疗一些疾病,于是胶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药物。
药胶的起源,限于历史条件,没有准确的记录。
但它就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那样,被人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我国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篇》是最早明文记载“胶”的古代文献,其云:“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当时胶分6种,这里讲的是胶的种类及其颜色。
有学者认为,犀牛在中原大地的活跃只是商周时期以及更远时代的事情,春秋之后早已绝迹。
根据文中提到的“犀胶”推断,我们的祖先对胶的最初认识恐怕要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而博廉。
”深瑕,即有纹理;紾,即成团块状;博廉,即有棱角。
这里讲得是胶的鉴别,即以红色,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有棱角者,为好胶。
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
这里讲的是胶的熬制,要熬出好胶,必须注意锅中水与锅下火要适当。
据研究,《考工记》成书于春秋初齐桓公执政时期。
可见早在春秋初期,人们对胶的品种、鉴别、熬制等方面就已经总结出了相当成熟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考工记》没有记载到驴胶,这是因为,当时驴还没有传入中国。
【注解:《周礼》传为西周时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周公旦所著,被后人誉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阿胶药用起源胶的药用,始见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
据考,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最古老的医方。
此书的成书年代虽未完全确定,但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是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亦即所反映的内容当是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成就。
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帛书《五十二病方》关于胶的记载摘录如下:【白处】白处方:……煮胶,即置其(甂)于(微)火上,令药已成而发之。
发之涂,冥(幂)以布,盖以,县(悬)之阴燥所。
十岁以前药乃干。
【大带】大带者:燔,与久膏而傅之。
一,以清煮胶,以涂之。
(癃)病:……一、癃,以水一斗煮葵种一斗,浚取其汁,以其汁煮胶一梃半,为汁一参,而(以下残缺)。
以上记载说明,当时已用胶来治疗淋病及缠腰丹之类的病症。
在胶的药用历史上,人们先是以胶入药,进而才发现了阿胶优于其他诸胶,因此后世医家遂专用阿胶。
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入药的呢?一般认为,大约在西汉时期,阿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阿胶和白胶(鹿胶)。
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录“阿胶”一条,并对其做专门的解释,是为阿胶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早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
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
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
说明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注:《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观点,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
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
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
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 3.2%,足以证明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如《伤寒论》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5克,黄芩、芍药各9克,鸡子黄2枚。
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治阴虚之证的范例。
同书的炙甘草汤,方用炙甘草12克,台参、阿胶(烊化服)、麻仁、桂枝、麦冬各9克,生地黄20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
治气虚血少以致心动悸,脉结代,舌光少苔者。
全方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心脉,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胶、艾叶、当归、芍药各9克,干地黄12克,水煎去滓,入阿胶溶化温服。
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
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
此外还有如黄土汤、温经汤、猪苓汤、薯蓣丸、鳖甲煎丸等,皆配用本品,但多不出滋阴养血、止血、补虚扶正之功。
这些方子临床应用千百年,至今仍被医家所重视。
张仲景以阿胶配伍成“胶艾四物汤”、“川芎当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大黄甘遂汤”、“黄连阿胶汤”、“黄土汤”、“炙甘草汤”、“猪苓汤”等,用以治疗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
这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注: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金匮要略》,也称《金匮要略方论》。
均为张仲景的代表作。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为:“一名傅致胶。
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名医别录》,简称《别录》,3卷。
辑者陶弘景(一作佚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约成书于汉末。
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
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
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
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北魏郦道元(北朝北魏(386-534)时范阳郡涿县人)《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
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
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
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与《三国志注》裴松之写,《世说新语注》刘孝标写,《文选注》李善写。
并称“四大名注”】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道:“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
陶弘景还在《名医别录》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也”。
并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