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句式》 优秀PPT

《文言文句式》 优秀PPT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四是代词“自”、“相”、“见”作宾语, 常常前置。 五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 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 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 “者”结句。
例如: ⑴他[已经]走了。⑵咱们[北京]见。 ⑶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⑷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 战胜了神权。
6、补语(符号:单书名号)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
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 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 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⑴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⑵他写的字比原来好〈得多〉。 ⑶他生〈于1918年〉。 ⑷他坐〈在桌子旁〉。
1.主语(表示符号:双横线)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
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⑴中国人民志气高。 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表示符号:单横线)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
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⑴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⑵树叶黄了。 ⑶小王今年十六岁。 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⑸明天星期日。 ⑹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符号:波浪线)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
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 “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⑴什么叫信息? ⑵门口围观一群看热闹的。 ⑶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 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符号:小括号) 定语是名词中心语前面的连带成
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 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介宾)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初体验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⑸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 来似的〉。
句子成分分析实例
•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注意: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
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 现代汉语句子的语序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规律四:代词“自”“相”“见”
作宾语,常常前置。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译文: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
4.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 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倒装句
• 我们所说的倒装句指古代汉语 句子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子 成分顺序来说的。掌握现代汉语句 子成分划分方法及句子成分顺序, 可以借此推导出倒装句的四种类型: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1.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2. 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3. 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4. 定语:用在主语、宾语前面,起限定作用 5. 状语:用在谓语前面,起修饰作用 6. 补语:用在谓语后面,起补充作用
例如: ⑴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 黄的)珍珠。 ⑵(三杯)美酒敬亲人。 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 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⑷(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符号:中括号)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
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 或程度等。
译文:希望司马光或许原谅我 。
规律五: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 有时也前置。
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 看不到水的尽头”。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 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9、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何操” “操何”
②沛公安在?
“安在” “在安”
③客何为者?
“何为”
⑷微斯人,吾以至此?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句式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 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 胡、曷、恶、安、焉、奚” 等。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不自信” “不信自” ②未之有也。“未之有” “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 “不欺余”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 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 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 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