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工商管理学院08人力资源管理一班H0870114王英倩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概况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

旧的冷战秩序虽然已经被打破,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远未实现。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

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

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

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

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二.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

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的态势。

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

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

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

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

(一).经济形势概况1.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

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

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

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

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

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

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

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

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

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

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

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

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

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

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

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

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

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2.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

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

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

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

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3.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

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

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

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1.国际商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

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

2.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3.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

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

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

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

今年1-5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33.4%。

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

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长的35%。

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

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

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

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41.7%。

2003年日本出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

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

中国宣布紧缩贷款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

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

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三个百分点。

如果日本的GDO增长下跌半个百分点,足以破坏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通缩也会恶化。

三.国际政治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和中国的加速崛起构成了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推动力量。

在此背景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等层面上都呈现出新的内容,世界正在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

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在给中国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严峻挑战。

深入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动是我们准确把握未来格局走向的基本依据,对确定中国未来的政策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形势概况1.国际政治形势变动的主要动力国际形势的变化源于主要力量的推动和相互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对外政策调整和中国的加速崛起无疑是2009年国际形势变动的推动性力量。

这三件事情的发展动向将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2.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在上述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上正呈现出新的内容。

概而言之,由于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和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崛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国际问题议程呈现出从传统国家间关系向国家内部调整和全球性热点上下两个层面的转移;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合作使得G20的作用提升,成为未来国际政策协调的主要机制。

3.世界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政治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快速步入后危机时代。

权威缺失、模式困惑和全球化阶段性停滞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的重要标示。

国际权威的缺失使得世界治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失序。

具体的表现是,其一,由于美国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下降,其他大国既无能力也没有意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世界出现了一定限度的领导权真空。

其结果是各种地区争端有可能重新抬头,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趋向恶化。

其二,国际权力结构从单极向多极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在利益平衡、规则主导和责任分担等问题上的矛盾大为加剧,发达国家对优势丧失的担忧和新兴大国对现状的不满将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对既有秩序的挑战。

其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异常活跃,在特定议题和功能领域拥有着甚至超过主权国家的行动能力。

但由于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张力、不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非国家行为体本身追求的去中心化目标,既有国际秩序的合法性遭受质疑,世界正处在一个普遍焦虑、缺乏共识的阶段。

(二).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格局的调整在给中国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将既有的挑战进一步放大。

在机遇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大国角色,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机制的决策权有所提升,在世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应增大;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崛起对既有秩序的冲击,为中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全球性问题的增加凸显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化解中国与传统大国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拓展新的合作空间。

相比之下,处于深刻调整中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构成的挑战更值得关注。

三.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对我国的内政外交的影响(一).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瞬息万变,但并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方向发展。

虽然美国的实力和地位出现下滑,但是它的大国霸权主义的作风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

(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处于结构性的改变状态。

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的局势正在弱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