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音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参考答案

“构音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参考答案

“构音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构音障碍: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而导致在发出有意义言语的过程中出现的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现象,从而影响言语的可懂度。

2.元音:发音时声道畅通(无约束)的言语声。

在声学上表现为通过声带振动调制呼出气流的一个准周期过程,它的声学谱为准周期性的谐波频谱,即指一种周期性的声音,包括一个基频分量和泛音分量;
3.辅音:辅音主要是由于气流在声道的某个部位受到一定的阻碍所形成的。

因此,声母构音主要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气流受到阻碍的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发音部位指的是发音时主要用力的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和舌根7个部位。

发音方式主要包括鼻音、塞音、塞擦音、擦音和边音五种。

4.塞音:发塞音时悬雍垂上抬,鼻咽通道关闭,并在口腔某处闭合。

塞音可以是不送气音,也可以是送气音。

不送气的塞音在闭合期间有一个停顿期,而送气的塞音在闭合期间存在一种低频能量带。

塞音的释放使闭合所建立的空气压力获得缓解,在声学上产生爆破音,同时也表明准随机噪音的形成。

5.鼻音:鼻音是指发音时口腔某处闭合、悬雍垂位置较低、鼻腔通道畅通的辅音。

6.下颌距:下颌距的定量测量反映了产生言语过程中下颌的运动能力。

它的测量对构音异常的定量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颌的开合运动直接影响咽腔的大小。

下颌张开度越大,咽腔的体积越小;下颌张开度度越小,咽腔的体积越大。

第一共振峰F1是反映咽腔大小和咽腔共鸣状态的一个声学参数,它主要揭示下颌的开合运动情况,用F1(ɑ)和F1(i)两者的差值来反映下颌的开合情况,用公式表示为⊿F1=F1(ɑ)-F1(i),单位为Hz。

7.舌距:舌距的定量测量反映言语中舌的运动能力。

舌是最重要的构音器官,能够向各个方向做运动,在言语中,舌的前后运动能改变声道的形状和共振峰频
率,是影响言语清晰度最重要的因素。

舌向前运动时,口腔的体积减小;舌向后
运动时,口腔的体积增大。

第二共振峰F2反映口腔的大小和口腔共鸣状态,主
要解释舌前后运动的情况。

用F2(i)和F2(u)两者的差值来反映舌运动能力,用公
式表示为⊿F2=F2(i)-F2(u),单位为Hz。

8.唇距:唇距的定量测量反映唇的展唇和圆唇的运动能力。

圆唇时唇腔体积增
大,展唇时体积减小。

第三共振峰F3反映唇腔的大小和唇腔共鸣状态,主要解
释唇的展唇和圆唇能力。

唇腔越大,F3值越小,反之亦然。

圆唇时唇腔体积增大,F
值减小;展唇时唇腔体积减小,F3值增大。

在汉语普通话中,韵母/ü/是圆唇3
最充分的音,韵母/i/是展唇最充分的音。

分别用两者F3的差值来反映唇的运动
能力。

用公式表示为⊿F3=F3(i)-F3(ü)。

9.舌域图:舌域图的定量测量反映下颌和舌的协调运动能力。

通过连续发三个
核心韵母,即最上位的舌前音/i/、最下位的舌中音/ɑ/、最后位的舌后音/u/,
舌与下颌协调运动所构成的面积作为舌域图的测量指标。

10.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口腔轮替运动速率是指每4秒钟能发出最多特定音节的
总数。

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反应了舌的运动状态、口部肌群的协同水平,它是衡量
言语清晰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构音能力评估与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口腔
轮替运动速率包括四个指标,即DR(pɑ)、DR(tɑ)、DR(kɑ)以及DR(pɑtɑkɑ)。


腔轮替运动包括对/pɑ、tɑ、kɑ、pɑtɑkɑ/四个指定音节的发音。

pɑ、tɑ、kɑ为
单音节,发/pɑ/音时,双唇紧闭,口腔张开;发/tɑ/音时,舌尖抵住齿龈,然后
口腔张开;发/kɑ/音时,舌根隆起与软腭接触,口腔也张开;/pɑtɑkɑ/由三个音
节组成,发音时主要考察唇、舌以及下颌的交替运动灵活度。

11.最小音位对比:所谓最小语音对是指从发音部位、发音方式、清浊音、送气
与不送气四个维度考察不同音位时,只要满足四维中有一维不同就可组成最小音
位对。

在汉语普通话中,能形成37对最小语音对,根据评估结果寻找对患者构
音音位有帮助的音位对来进行训练。

二、填空:
1.舌、下颌、唇软腭。

2.上抬、下降、缩短和紧张悬雍垂。

腭帆提肌悬雍垂肌腭帆张肌腭舌肌和腭咽肌。

3.喉咽、口咽和鼻咽。

咽缩肌的收缩。

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

4.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的主观评估,唇部、牙齿、舌部、硬腭、悬雍垂、咽腔、鼻腔、下颌。

5.正常儿童的声母音位习得顺序、音位对比的发展顺序和整体构音清晰度6.正确“√”,扭曲“⊗”,遗漏“⊝”,替代。

7. 37、23、4。

8.下颌运动异常矫治、唇运动异常矫治、舌运动异常矫治和软腭运动异常矫治,促进治疗和运动训练。

9.“构音语音能力测量与训练系统”。

韵母音位异常矫治、声母音位异常矫治和声调异常矫治。

10.紧闭,上抬,鼻腔通道,气流冲破,不振动,较弱。

发/p/音时,较强,/b/。

11.声带振动与否。

12.声母向单韵母的运动;声母向复韵母的运动;声母向鼻韵母的运动。

13.单韵母音位习得、复韵母音位习得和鼻韵母音位习得。

三、选择题:
1.(B)
2.(B,C)
3.(A)
4.(B)
5.(C)
6.(A,B,C)
7.(B,C,E,F)
8.(E)
9.(C)
10.(B)
四、简答题:
1.简述韵母的构音分类;
1)普通话中的37个韵母可按两个主要维度来分类。

第一个维度是根据韵母中第一个音发音时的口型特点来分,包括四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

2)韵母构音分类的第二个维度是内部结构特点,主要是从运动方向上考虑的,包括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大类。

3)鼻韵母根据发音时主要作用部位的不同,还可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两类。

2.简述普通话声母构音的语音结构;
普通话中独立的声母共有21个。

声母主要是由于气流在声道的某个部位受到一定的阻碍所形成的。

因此,声母构音主要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气流受到阻碍的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发音部位指的是发音时主要用力的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和舌根7个部位。

发音方式主要包括鼻音、塞音、塞擦音、擦音和边音五种。

此外,还可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以及释放气流时间的长短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发音时声带振动称为浊音,声带不振动称为清音。

释放气流时间长的成为送气音,在短时间内释放气流的称为不送气音。

3.简述构音能力定量评估的流程图;
4.简述口腔训练的基本内容;
口腔训练就是对口部主要肌肉的训练,主要包括舌、唇和下颌的肌肉运动训练。

舌的肌肉肌训练由舌的刺激训练、舌的强化训练和舌的运动训练三个部分组成。

唇的肌肉训练由唇的强化和运动训练组成。

颌的肌肉训练主要通过咀嚼运动来完成。

5.简述构音异常的矫治框架;
6.简述口部运动异常的矫治框架;
7.简述构音音位异常的矫治框架;
8.简述复韵母的发音要领。

发复韵母时,舌位和口型都有变化,它是由前一个元音过渡到后一个元音的发音的动态过程。

在过渡中,舌位、开口度、唇形等逐渐变化的,同时气流要连贯,发音时要形成一个整体。

复韵母的发音要以韵腹为中心。

对前响复元音韵母发音时,开头的元音开口度大,元音响亮清晰,收尾的元音开口度小,元音轻短模糊,舌位由低向高滑动。

对后响复元音韵母,开头的元音开口度小,元音比较短促,不太响亮,收尾的元音开口度大,元音响亮清晰,舌位运动的终点是确定的。

对中响复元音韵母,舌位由高向低滑动,再由低向高滑动,前后的元音都比较短促模糊,中间的元音响亮清晰。

9.请填写普通话韵母构音表。

10.简述声母构音表。

五、论述题:
1.论述现代化技术在下颌运动异常的评估与矫治或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从评估与训练两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在评估方面重点突出“实时言语测量仪”的应用,如采用下颌距进行衡量,在训练方面突出“构音语音能力测量与训练系统”中设计思路以及训练的内容。

2.论述现代化技术在舌运动异常的评估与矫治中的应用。

(同上,略)
3.论述唇运动异常的评估与矫治内容。

(同上,略)
4.论述软腭功能运动训练的内容及临床应用对象。

(同上,略)
5.某男童,7周岁,曾被诊断为自闭症。

经言语评估,发现儿童存在言语障碍与交流障碍。

构音方面,患儿容易将p发成b,t发成d,k发成g,ch发成z。

请给出评估结果,并制订相应的构音训练方案。

构音评估结果:送气与不送气混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淆。

训练方案:1,强化听觉分辨(送气与不送气,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
2,游戏发音训练,如喷气法,作图视觉强化法等;
3.构音语音能力测量与训练系统等;
4.构音重读治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