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文化


花鼓子
八宝铜铃舞
社粑粑舞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原始宗教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 多种形式。 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巴普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 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 土家族认为廪君死后化为白虎,故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廪君即是相王天 子,本名巴务相,故白虎庙、廪君庙、相王天子庙皆是供奉同一人,家里神宪上 所供白虎神位,实则也为供奉廪君。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土家族的名胜古迹
• 土家族摆手堂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 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 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 • 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 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 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 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 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 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 • 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 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 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 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 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 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 我给你送一个丝帕子 女:要你一个丝帕子 干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 做客有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根金簪子 女:要你一根金簪子干啥子? 男:插在妹头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件绸衫子 女:要你一件绸衫子干啥子? 男:穿在妹身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对金戒指 女:要你一对金戒指干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双丝袜子 女:要你一双丝袜子干啥子? 男:穿在妹脚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女:哎呀我 的哥,你送上这么多! 男:东西这个少了些, 你不要这么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 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 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 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 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 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 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 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 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黄 四 姐
土家族的舞蹈
•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 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 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 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 的艺术精神积淀。 • 1 摆手舞 • 2 跳丧舞 • 3 花鼓子 • 4 八宝铜铃舞 • 5 社粑粑舞
土家族的人口分布
•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 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 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 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 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 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 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土家族的语言文字
•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 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 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 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 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 汉文。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 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 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 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 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 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 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 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合渣、八月瓜、粑粑(糍粑)腊肉、粽子、水酸菜炖肉、 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 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 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 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 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舍巴节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 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 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 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 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 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土家族的起源
• 土家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 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 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 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 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 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 (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 族和月氏人)。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 中)、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 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 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 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 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 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 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 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 以上各假说。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 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 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 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 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 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赶年节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 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 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 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 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 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 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 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 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 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 “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 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 各家各户提前 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 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传说多少年, 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 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 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 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 谷”。 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 各 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 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 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 “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 “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 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 “端阳”。
土家族服饰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 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 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
西南卡普
西南卡普是土家织锦土家语称,是土家族 古老的手工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 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 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 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 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 妆。因而,土家姑 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 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