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良知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
孔子对所有学生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二、孔子倡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诲人不倦”。
这来自他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意思是: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的学习,永不疲倦的教诲弟子而已。
)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一生以这种认真严肃、负责的教学态度,百折不挠,忠诚地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三、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的教学方式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闻一知二,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