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无机生物材料

纳米无机生物材料


①交叉法
②求出颗粒的粒径或等当粒径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① 交叉法 用透射电镜中的标尺随机测量约600颗粒的 交叉长度,然后将交叉长度的算术平均范值 乘上统计因子来获得平均粒径 测量约100个颗粒中每个颗粒的最大交叉 长度,颗粒粒径为这些交叉长度的算术平均 值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② 求出颗粒的粒径或等当粒径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3.液相法
(1)共沉淀法 (2)均匀沉淀法
(3)金属醇盐水解法
(4)溶胶—凝胶法 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可溶性金属盐类,配制成 溶液,再选择适宜的沉淀剂或采用蒸发、升华、 水解等操作,将粉末均匀沉淀或结晶出来,将沉 淀或结晶加热脱水制成纳米粉体
优点:设备简单,原料易得,纯度高,化学组成易于控制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150-200 nm 的介孔分子筛球
可观察纳米粒子平均直径或粒径的分布 …..颗粒度观察测定的绝对方法,具有可靠性租直观性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将纳米粉制成的悬浮液滴在带有碳膜的电镜用Cu 网上,待悬浮液中的载液(如乙醇)挥发后,放人电 镜样品台,尽量多拍摄有代表性的电镜像,然后 由这些照片来测量粒径。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
4.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如磁通量穿越宏观系统势垒 的能力,称为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ling,MQT) 例如,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当 电路的尺寸接近电子波长时,电子就 通过隧道效应而溢出器件,使器件无 法正常工作,经典电路的极限尺寸大 概在0.25微米。目前研制的量子共振 隧穿晶体管就是利用量子效应制成的 新一代器件。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3) 气相化学反应法(CVD)
用金属化合物的蒸气经过化学反应之后,从气相中 析出超微粒 反应原料是气态或易于挥发成蒸气的液态或 固态物质 热分解法
CH4 2A1(OC3H7)3
600~1000º C
C+2H2 A12O3+6C3H6 + 3H2O
~420º C
Ga(CH3)3 + AsH3
刘建本、骆锋等用微乳液法制备颗粒分布均匀, 粒径小于20 nm的CaO-ZrO2 牙科医用纳米粉体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乳化剂用量对于控制纳米微球的直径具有重要影响, 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大,纳米微球的直径起初迅速减 小,当乳化剂用量达到一定比例后,粒径的变小趋 势减缓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4.气相法 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将物质变成 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 学反应,最后经冷却凝聚形成超微粉的方法 (1) 冷冻干燥法
纳米金属生物材料毒性低、传导性能高、弹性 模量接近生物组织要求
第二篇 无机功能材料合成的前沿领域
2.1.1 纳米生物材料概念
指尺寸范围在纳米区间(1~l00 nm)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生物医用材料
2.1.2 纳米生物材料基本特性
1.表面效应 由于表面原子和内部原子所处化学环境 不同而引起的特殊效应统称表面效应
表面原子占总原子数的百分数随粒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造成纳米粒子性质的变化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粒子半径减小, 表面原子数增加
图2-1 表面原子数随粒子半径变化示意图
表面原子或分子的比例大致和a/r成正比(a为原子 半径,r为粒子半径)10 nm的粒子表面原子占原子总 数20%,2 nm时占80%,l nm时占99%
粉碎机如球磨机、高能球磨机和气流磨等,利用介质和 物料之间相互研磨和冲击的原理,使物料粉碎的传统工 艺,适合于制备脆性亚微米、纳米材料或用于粗颗粒的 微细化 成本低、产量高以及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等,在 对粉体纯度和粒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依然使用 能耗大、效率低、粉体细化不彻底,易混入 杂质、粒子易氧化及粒子外貌不规则等缺点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④ 在水溶剂中悬浮稳定,不易产生絮凝; ⑤ 纳米载体无生物毒性;
⑥ 载体最好应具有着色性,特别是需要进行靶向对比和指示时;
⑦ 做磁靶向最佳的纳米药物载体为超顺磁体,即在外部磁场作 用下有高的磁化强度,而在外磁场关闭后,没有剩余磁感应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1.4 纳米生物材料制备技术 1.机械研磨法
(2) 喷雾热分解法
(3) 化学气相反应法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1) 冷冻干燥法 将金属盐水溶液喷雾到低温环境中(如液氮等), 使水迅速冷冻,然后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升华、 脱水、加热后可得到金属氧化物超微粉
该法已制备出粒径小于50 nm的CuO-ZnO-A12O3合成催化剂
特点:
粉末粒度小、纯度高且均匀性好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1)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将沉淀剂加入混有多种阳离子的溶液中, 使所有离子共同沉淀以得到均质混合沉淀物的方法
在FeCl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n(NO3)2组 分元素的离子后共沉淀,经超声分散,喷雾干燥和 热分解得到粒径为20~60 nm锰锌铁氧体纳米粉体
图13—6
630~675º C
GaAs + 3CH4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它可分为单一化合物热分解法或两种以上化合物间 的化学反应法 利用CVD法可以制备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 的超细粉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1.5 纳米颗粒表征方法(纳米颗粒测量技术)
(1) 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观察法 20 nm介孔球的合成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 均匀沉淀法
在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物质,使之通过溶液中 的化学反应,缓慢地产生沉淀,称为均匀沉淀
沉淀剂在溶液中缓慢生成,避免直接添加沉淀 剂产生的局部不均匀性,如水解生成的氨起到 沉淀剂的作用,能使金属氧化物和碱式盐沉淀 缺点: 外界影响因素过多,如温度、pH、 浓度、时间等都直接影响沉淀生成
特点: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固相反应法
是固态反应物(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直接按照比例进行 混合,通过高温下固—固相反应后制得粉体的方法; 或是通过金属盐的分解来制得亚微米、纳米粉体材料
A(s)+B(s) C(g)
(NH4)· Al(SO4)2——A12O3+NH3+SO3+H2O
缺点: 固态反应不易控制高温,生成的粉体 易团聚,常需要二次粉碎,成本较高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 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谢乐公式)
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是测定颗粒晶粒度的最好方法。 适用于晶态的纳米粒子晶粒度的评估;当颗粒为单 晶时,该法测得的是颗粒度。颗粒为多晶时,该法 测得的是组成单个颗粒的单个晶粒的平均晶粒度 这种测量方法只适用晶态的纳米粒子晶粒度的评估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体积效应(小尺寸效应) 由于纳米粒子体积极小,所包含的原子数很少。 因此,许多现象就不能用通常有无限个原子的块 状物质的性质加以说明,产生的这些特殊现象通 常称为体积效应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一个由费米子组成的微观体系,每个费米子都处在 各自的量子能态上。现在假想 把所有的费米子从这 些量子态上移开。之后再把这些费米子按照一定的 规则(例如泡利原理等)填充在各个可供占据的量 子能态上,并且这种填充过程中每个费米子都占据 最低的可供占据的 量子态。最后一个费米子占据着 的量子态 即可粗略理解为费米能级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3) 比表面积法
BET方程为SW=V/Vm=kp/(p0-p)[1+(k-1)p/p0] 式中:V——被吸附气体的体积; Vm——单分子层吸附气体的体积; p——气体压力; p0——饱和蒸气压力。
久保把金属纳米粒子靠近费米面附近的电子状态看 作是受尺寸限制的简并电子态。并进一步假设它们 的能级为准粒子态的不连续能级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相邻电子能级间距δ和金属纳米粒子的直径d的关系: δ=4EF/3N ∝ V-1∝ 1/d3
式中:N——一个金属纳米粒子的总导电电子数; V——纳米粒子的体积; EF——费米能级
成本较高、操作时间长、能源利用率低
第二章 纳生物无机材料
(2) 喷雾热分解法
喷雾热分解法是将金属盐溶液喷人高温的气氛中,溶剂 蒸发和金属盐的分解同时进行,制得金属氧化物超微粉
特点: 制备能力强、操作也比较简单
有些盐类热分解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 SO2、NO、Cl2、HCl等)污染环境
杨正方等利用喷雾热分解法,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制 备出了单一组分及多组分氧化物细粉末,粒径达70 nm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2.1.3 纳米生物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① 单分散性纳米微粒(monodispersion nano particle); ② 粒子最佳为球形,或其他等轴形状; ③ 靶向药物载体的纳米微粒平均粒径≤ 30nm,最 优在≤ 15nm,粒径均匀(粒径分布窄)d = ±30%, 即载体最佳粒径范围为10~20nm。因为人体单个 血红细胞为6~8µ m,细菌长度为2~3µ m,血管 壁的间隙在200 nm左右,通过静脉注入纳米颗粒 药物要在血管循环中穿透血管应<200 nm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3.量子尺寸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指当纳米粒子尺寸在接近或小于玻 尔量子半径时,粒子的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 由连续能级变为分立能级,并且纳米半导体微粒 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和最低 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使得能隙变宽,称为 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
第二章 纳米生物无机材料
a b
a b c
1
2
3
4
5
6
10
15
20
2 theta
25 30 2 theta
35
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