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教材分析1

哲学与人生教材分析1


2、因反思活动而思想 深刻。作为反思性的 思维活动,哲学以批 判性思维为己任,思 索时代、现实、社会 以及个人的局限性, 使人们的眼睛不断投 向更加理想的境界, 因而哲学能够拓展人 们的视野,从而提升 人们独立或自主思考 的能力,提升人们观 念和实践创新能力。
4、因辩证思维而头脑灵 活。作为提倡辩证思维的 唯物辩证法,哲学可以帮 助你在变化无常的生活和 工作中把握基本的方向和 立场。
2.从《哲学基础知识》到《哲学与人生》 第三轮课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的意见》颁布;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学校 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 要求。
对第二轮德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有关专家一直进 行跟踪。各地对这一轮德育课的基本课程设置和内 容是认同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加强,职业教育 的特色较为突出,同时,各地也反映,德育课课程 学科性偏强,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 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还不相适应。大家普遍认 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 化,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德育课 课程改革。
二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本轮课改将现行的“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 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从德育课 的任务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本轮课改在强调思想 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职业生涯教育、法制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 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 成。
8、因追求智慧而生 活豁达。作为爱智慧 的思维活动,哲学尽 管不能垄断智慧,但 却是爱智慧的代表, 它可以帮助你摆脱无 谓的烦恼。 。
三、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特点
1.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 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 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 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 奠定思想基础。
二、为什么要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可以说中 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 问题的。”(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 “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 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了哲学, 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 的哲学。现在哲学家多凭空臆说,离得人生 问题太远,真是上穷碧落,愈闹愈糟!” (胡适1923的一次演讲)
价值论 与人学
创 造 人 生 价 值
第 五 单 元 在 社 会 中 发 展 自 我
人生选择
人生态度
人生实践
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
五、教材的呈现方式
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单元和课题下面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告诉学生学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 的探究领域。 每个单元设有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 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课题下设的导言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每一课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每一框题下设2~3个目题,目题下面的内容分为正 文和辅助文两部分。
“人生感悟”多是结合一个故事,引出一个 问题或人生的道理。 “名人名言”引入一段名人隽语,用最简洁 的语言,阐发最深刻的道理。这一栏目增加 了教材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每一课后还有“基本概念”“要点提 示”“思考·练习·活动”,便于学生复习与掌 握本课内容
六、有效地使用新教材
6
实现教材观与学生观的统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要深浅适度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 准确理解、 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的精神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观点和方法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学 哲学)
哲学既是知识又是智慧和方法,是关于自然 、社会、思维和人生的活的学问,“哲学与 人生”课中的“哲学”,使哲学的这种特点 得以充分体现,给教师和学生联系人生实际 留下了充裕的空间。
(2)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要的人
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哲学) 从哲学基础知识引申出方法,又从哲学 方法引申出人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课程与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主编 程光泉博士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发展
1.从“政治课”到“德育课” 第一轮课改: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中 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构建了 既有别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中等职业 学校政治课课程体系。在此以前,中等职业学校没 有自己完整的德育课课程体系,3类学校(普通中 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基本是参照普 通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设置的。
三是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 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 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 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 过开展技能竞赛、仪式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把 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 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 新,“三贴近”原则就不能落到实处,课程的针对 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就会受到影响。
四、课程的基本结构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 路 2.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 度 3.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 能力 4.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5.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整体结构
物质观 脚 第 踏 一 实 单 地 元 走 好 坚 人 持 生 从 路 实 际 出 发 , 辩证法 树 第 立 二 积 单 极 元 的 人 用 生 辩 态 证 度 的 观 点 看 问 题 认识论 一 第 提 三单 高 元 人 生 坚 发 持 展 实 能 践 力 与 认 识 的 统 历史观 立 第 崇 四 高 单 人 元 生 顺 理 应 想 历 史 潮 流 确
四是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种树先培其根,树人先 育其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方 面。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 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 受挫折的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 活的环境。所以本轮课改将心理健康纳入了德育课 课程体系。
第二轮课改: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并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同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 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 第二轮德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 并启动。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 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把“政 治课”改为“德育课”,把职业指导列为必 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 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 识”4门,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同 时颁布了德育课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大纲(试 行)。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 一座庙,其他地方都装饰得很富丽堂皇,却 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黑格尔)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 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 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
哲学有什么用?
1、因逻辑分析而 言行条理。作为方 法论哲学能够从根 本上提升人们条理 化思维、讲话和行 为的能力。
2.课程的课点
1.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知识 载体和基本线索—学哲学 学哲学。 载体和基本线索 学哲学。 马哲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马哲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 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 的人生发展中的切要的问 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哲 题为主题和落脚点 用哲 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层次结构
单元
课题
框题
目题
正文都构成层次分明的逻辑主干,也是学习 的主体内容,辅文是对正文的补充、例示、 说明、解释,以便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辅文: “各抒己见”设置一个情景,提出一个问题, 引出正文,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度性环节。 “点击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 意在进一步说明、阐示正文的观点。本栏目 链接某些重要的背景资料或知识,帮助他们 理解正文提出的问题,旨在扩展学生思考和 理解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并且培养他 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0
5
4
3
2
1
熟悉教材
理解教材
应用教材
提升教材
七、《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选择积极的、有为的人生 教师要选择积极的、
教师的境界有多高,就会带着你的学生走多远。 教师的境界有多高学生心灵的教育。 德育必须是直通学生心灵的教育。
重视应用激情的感染作用
我的人生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 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 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 信念告诉我的人生 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 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 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 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 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我也珍爱走过的路程 无愧无悔才是人生 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 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
5、因憧憬理想而满 怀希望。作为根本性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为人类以及为每 个人的存在、生活、 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 根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