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路径
H319教育的核心因素是教学,教学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在多元开放的专业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教师无法一成不变地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面对未来的社会。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师如果只具备单独的学科知识已不能满足复杂教学实践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形成教学专业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整体教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一、外语教师PCK建构的理论基础
纵览国内外文献,学科教学知识(PCK)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PCK真正作为教师知识的一个内容正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于1986年针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忽视考察教师学科知识这种“缺失的范式”(missingparadigm)所提出的。
舒尔曼认为PCK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他认为,PCK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已有知识储备、身心特点、语言学习规律等),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调整、呈现学科知识,实施教学活动的知识。
这种隐性的知识是最能区分专家与教师的知识。
继舒尔曼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并不断丰富发展PCK概念,其中Grossman对PCK概念的阐释最为充分合理。
在舒尔曼对PCK定义的基础上,Grossman补充了两点内容:关于某特定学科的教学目的统领性观念和课程知识。
Grossman提出PCK包括四个方面:关于某特定学科的教学目的统领性观念、学生理解的知识、课程知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
McDiarmid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表征形式的重要性,因为易于使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优质的教学表征有赖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
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整教学表征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以上学者对PCK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定义虽有一定的扩展但没有超出舒尔曼对PCK定义的范围。
这些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PCK指向认识的结果,是一种静态的知识。
但他们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理解和把握学科内容以及具体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有?b于此,Cater等人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对舒尔曼PCK的概念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
他指出PCK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并且强调社会政治制度、教育文化环境等各种外在环境因素都影响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
依据Cochran等提出的动态学科教学认知(PCKg)和英语学科的特点,借鉴PCK已由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外语教师的PCK结构主要包括4个基本成分:学科知识、教学策略知识、情景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
这四种知识要素不断融合与调整,促成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二、PCK发展的建议
基于自身对外语教师PCK的解读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笔者从学科知识、教学策略知识、情景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这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四点关于如何建构提高外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建议。
1.重视并提升学科知识水平
外语学科知识是PCK结构的核心成分,PCK由学科知识转化而来,教师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制约着PCK的水平,因而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必然要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前提。
有研究表明,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能够使教师构思出新颖的教学活动,能够对活动方案、参考资料进行修改,或者放弃他们认为不利于目标概念理解的内容,或者增补参考资料中没有的实例。
因此,外语教师应当有过硬的语言把握能力和娴熟的语言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教学过程中,有能力为学生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和文化,有能力对学生的问题和想法做出恰当反应,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探索交流的语言学习环境。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外语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其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理论和信念会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与决策表现出来,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际课堂教学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果教师经常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什么问题,自己的课堂在哪可以突破,那么就能不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维方式,有效促进PCK发展。
3.重视教学情境知识,因时制宜
外语学习情境的知识广义上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狭义上是指学校、班级和课堂等实际教育情景知识。
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味的接收课本知识。
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国际趋势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应当通过课本给学生拓展更多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知识,关注并培养重视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强调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4.关注学生的知识,因人而异
关于学生的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如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年龄、态度、动机等。
PCK的核心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由于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校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水平差异很大,其英语需求和动机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分层次阶梯式去教学。
语言教学实践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能力创设多样的语言环境与机会,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小结
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大量与学科教学知识相关的文献资料,解读构建了外语教师PCK发展的途径及其内涵。
外语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自身学科知识,还含括了对学生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情境整体的把握度。
文章重点论述了PCK的内涵和如何促进外语教师PCK发展,意义在于明确外语教师PCK发展道路,对于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