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水资源开发方案一、水源的选择取水量的确定点位置的确定取水构筑物的选择水源选择的原则:(1)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必须先对水源进行详细勘察和可靠性综合评价。
应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避免与工农业用水及环境用水发生矛盾;兴建水库作为水源时,应对水库韵汇水面积进行勘察,确定水库的蓄水量(2)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水源选择必须在对各种水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掌握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关于水源的若干规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其他用水,应满足其工艺要求。
确定水源时,要统一规划,合理分配,综合利用。
(3)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水户的重要性选定,一般可采用90%~97%。
(4)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5)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水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书面同意。
对于水源卫生防护应积极取得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1,基本情况概述。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面积2054.5平方公里,人口34.7万。
青弋江为境内主要县东南属黄山余脉,巍峰高耸;西南属九华山余脉,层峦逶迤,地势皆偏高;北东多为丘陵,地势偏低;中部为狭长河谷冲积小平原。
黄山为最高峰,海拔1117米,全县平均海拔250米。
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5℃,降水量1500毫米,日照2113小时,无霜期240天。
雨量充沛,。
河流全县共有全民工业企业28个(其中陈村电站属中央企业,其余皆县属),有职工5778人。
以宣纸为龙头的造纸业、以电机为主导的机械工业、以生铁,化肥为主体的冶化工业形成了县里的支柱企业。
1泾县地处山区,河流溪壑纵横交错,易旱易涝,水旱灾害频繁交替发生泾县是全国地震七度设防区。
境内多山,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有三条较大断裂(江南深大断裂、木镇——孙家埠断裂、周王——汤口断裂)贯穿县境泾县多山,溪壑纵横,构成大小河流146条,全长695.5公里。
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7%。
主要河流为青弋江,徽水。
县境内流长75公里,河道宽150~250米,深2—10米。
境内集雨面积2029平方公里。
河床深潭为泥沙型,激水滩为卵石沙型。
青弋江属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据水文资料记载,最高水位34.63米,最低水位27.25米,流量为5600立方米/秒,是泾县最大河流。
徽河县内第二大河。
位于县境南部,源出绩溪县徽岭、古川、黄石坑,经旌德县于本县浙溪乡入境北流,穿浙溪、榔桥、乌溪、黄村、丁桥、百园5乡1镇注入青弋江。
境内流长51公里,集雨面积361.3平方公里。
河道宽100—150米,水深1—5米。
最大流量773立米/秒,最小流量0.2立米/秒。
境内雨量充沛,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
年平均温度15.6℃,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7℃。
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14.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8℃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
因受地貌影响,各地降水分布不均。
一般是山区多于平畈和丘陵区,南部多于北部。
汀溪、爱民、陈村多在1600毫米左右,青弋江两岸1500毫米左右。
榔桥和童疃年降雨量只有1400毫米左右。
1970年最多为1334毫米,大旱的1978年,只有970.5毫米。
一年中降水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5~8月汛期。
6~8月占年降水量37%,3~5月次之,冬季最少,只占12%。
在6~8月3个月中又以6月为最多,历年平均达216.8毫米,最多达361.1毫米(1975年)。
7、8月因受台风影响,各年变化较大。
如1965年8月份雨量达565.1毫米。
1967年最少,只有2.7毫米。
年际变化大,雨量最多的1983年达2270毫米。
1954年次之,达2133.7毫米。
特大旱情的民国23年降雨只有840.7毫米。
1978年也是降雨最少的年份只有970.5毫米,仅占1983年降雨量的42.75%。
泾县历年降水量,但年际变化大,雨量最多的1983年达2270毫米。
1954年次之,达2133.7毫米。
特大旱情的民国23年降雨只有840.7毫米。
1978年也是降雨最少的年份只有970.5毫米,仅占1983年降雨量的42.75%。
年蒸发量约1410毫米,最高年蒸发量为1958年达1602.5毫米,其中7月份蒸发量最高达359毫米。
1980年最低年蒸发量为1147.3毫米。
大风风向:缺乏历年完整记录资料,据1981—1985年泾县大风与风向规律纪录分析,5年共出现25个大风日。
从每年看有三个特点:一是东北偏北,二是西北偏西,三是西南,而正北风和东到东南风从未出现过。
从各季节看:春季以东北偏北和西南大风为主,并以西南大风次数最多;夏季则以西北偏西大风为主。
秋冬两季则完全是偏北大风。
泾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它们之间以江南深断裂为界。
纵观泾县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征。
扬子准地台活动性较大,内部结构也较复杂,地属次级构造单元的下扬子台坳的基底,为长江以北地区类型和皖南地区类型之间的“过渡式”。
前震旦纪主要为地槽发育时期,经皖南运动二幕(800Ma)基底最终固结,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形成准地台,开始进入准地台发展时期,自震旦纪以来形成坳陷区,震旦纪至三叠纪接受稳定型地台的盖层沉积,但由于在其演变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岩相——建造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震旦纪至志留纪都属次稳定——非稳定型建造类型,杂陆屑、硅质页岩、远陆源硅泥质碳酸盐较为典型,尤其是上奥陶世至下志留世形成了巨大的沉积厚度,反映出这一时期坳陷的活动性质较大。
晚古生代仍表现为坳陷性质,但沉积中心已向北方向迁移。
中世代叠纪以后,全部成陆,结束海洋环境的历史。
经印支运动后,使准地台型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台褶带,结束准地台的发育历史,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地史发展的新时期。
侏罗纪以来周王深断裂以南断块隆起,组成皖南山区,北侧下陷形成断陷盆地,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
另外,沿江南深断裂发育有串珠状喜马拉雅早期断陷盆地。
经历中新生代的演化,塑造了现代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青弋江水清澈,水质良好适合饮用。
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采用地表水——青弋江作为供水水源(最高水位34.63米,最低水位27.25米流量为5600立方米/秒)2,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基本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弯曲河段凹岸泥沙不易淤积,水质较好,较好的取水地段。
(2)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
①供生活用水的取水构筑物应设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距离污水排放口上游100m以远,并应建立卫生防护地带。
②取水点应避开河流中的回流区和死水区,以减少水中泥沙、漂浮物进入和堵塞取水口。
确定取水地点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咸潮等影响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8)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
在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 从江河取水的大型取水构筑物,在下列情况下应在设计前进行水工模型试验。
①当大型取水构筑物的取水量占河道最枯流量的比例较大时;②由于河道及水文条件复杂,需采取复杂的河道整治措施时③设置壅水构筑物的情况复杂时④拟建的取水构筑物对河道会产生影响,需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时(2) 城市供水水源的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一般可采用90%~97%,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一般可采用90%~99%。
(3) 取水构筑物应根据水源情况,采取防止下列情况发生的相应保护措施①漂浮物、泥沙、冰凌、冰絮和水生生物的阻塞;②洪水冲刷、淤积、冰冻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③冰凌、木筏和船只的撞击。
(4) 江河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其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得低于100年。
5) 取水构筑物的冲刷深度应通过调查与计算确定,并应考虑汛期高含沙水流对河床的局部冲刷和“揭底”问题。
大型重要工程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6) 在通航河道上,应根据航运部门的要求在取水构筑物处设置标志。
7) 在黄河下游淤积河段设置的取水构筑物,应预留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总淤积高度,并考虑淤积引起的水位变化。
选择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岸边式,分建式,虹吸管式,湿式泵房集水井:是取水设施,一般由进水间、格网和吸水间三部分组成,顶部设操作平台,安装格栅、格网、闸门等设备的起吊装置。
进水间前壁设有进水孔,孔上设有格栅及闸门槽,格栅用来拦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及鱼类等。
进水间和吸水间用纵向隔墙分开,在分隔墙上可以设置平板格网,用以拦截水中细小的漂浮物。
当采用旋转格网时,应在进水间和吸水间之间设置格网室。
水流经过装有格栅的进水孔进入集水井的进水间,再经过格网进入吸水间,然后由水泵抽走2)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当河岸处地质条件较差,以及集水井与泵房不宜合建,宜采用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由于将集水井和泵房分开建造,泵房可离开岸边,建于地质条件较好处,因此可使土建结构简单,易于施工;但吸水管较长,增加了水头损失,维护管理不太方便,运行安全性较差。
在固定式取水构筑物中,一般包括集水井和泵房、取水头部和进水管等。
下面分别对这几部分做简要介绍。
1.集水1)集水井平台取水构筑物集水井平台上应设置便于操作的闸阀启闭设备和格栅、格网起吊设备;必要时还应设清除泥沙的设施。
集水井有半淹没式和非淹没式两种(2)进水间进水间通常用隔墙分成可独立工作的若干分格,其分格数目应按水泵的台数和容量大小以及格网的类型确定,一般不少于两格。
进水间的平面尺寸应根据进水孔、格网和闸板的尺寸及安装、检修和清洗等要求确定,同时应保证进水均匀、平稳。
(3)进水孔取水构筑物的进水孔应设置格栅,栅条间净距应根据取水量大小、冰絮和漂浮物等情况确定,小型取水构筑物一般为30~50mm,大、中型取水构筑物一般为80~120mm。
(4)格栅的防冰措施在北方有冰冻的河流上取水时,为防止进水孔格栅堵塞,可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进水孔流速;②加热格栅;③利用废热水;④其他如:机械清除、反冲洗、在进水孔上游设挡冰木排等(5)集水井的排泥和冲洗2.取水泵房取水泵房又称一级泵房或水源泵房,可与集水井、出水闸门井合建或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