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 (转摘)形意拳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内家拳,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且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它的内功就是三体式和周天内养功。
三体式求的是内外三合,使习练者的精气神旺盛。
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也有“三劈不如一站”之说。
可见三体式在形意拳练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体式三体式外形姿式上要体现出十二形来:即熊顶、龙梗、猴眼、乌嘴、燕膀、鹰爪、蛇腰、虎胯、蛤蟆肚、龟尾、鸡腿和马足。
①熊顶:是指头部的后脑骨往上顶,象站的熊似的。
注意不能用力,要找感觉。
②龙梗:百会上顶,下颌微收,喉咙要含,项自然伸直,尤如看龙出水升天。
③猴眼:在站桩时,其精神状态象猴子似的,外精灵内安逸,要内视丹田,要跟随或领着意念精气走,要随着或领着精气意念进行穴位间的开合或经络的运转。
④乌嘴:要象乌鸦嘴一样,嘴似张非张,嘴角微挑,这样做有助于脸部放松;舌微顶上齿龈,道家为搭鹊桥,用以连通任督二脉。
⑤燕膀:两手臂要象燕膀一样弧形弯曲,沉肩坠肘,手臂之间要有抱气球感。
⑥鹰爪:五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拇指微屈,拇指和食指好象扣着一个圆棍,有擒拿之意。
中指微挑伸直有点穴的功能,无名指和小指微含,可起揽带作用。
⑦蛇腰:腰椎要垂直中正,腰关节要自然松开,活动要灵活、快捷、有力,象蛇一样柔软富有弹性。
⑧虎胯:要象老虎在纵跳山涧时往下胯一坐的姿势一样。
⑨蛤蟆肚:小肚要象青蛙、蛤蟆的肚子鼓起,气沉丹田,虚心实腹。
龟尾:脊椎尾骨的形态要象乌龟的尾骨似的,尾闾骨往里收提,谷道内提。
这样可使身体中正,任督二脉畅通。
鸡腿:前脚板为平直,后脚板成45°角,后脚的内侧脚跟在前脚的内侧线的延长线上,有鸡走一条线之势。
鸡腿有独立站立平稳的特性,故象其形取其意。
两腿一虚一实为鸡腿,两腿站成使身体重心在前三后七,因双重则滞,单重则灵。
鸡腿主要是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的互相转化,使进退、腾挪、翻转起伏等变化灵活而敏捷,迅速而稳重。
马足:马有“疾蹄之功”,故两足要有蹬踏劲,在站桩时,两足要用意念直插入地下,足趾抓地,脚心要含。
手心足心含、胸含,则气自然会聚集到自身来而回归丹田,也有利于采纳天地阴阳之灵气。
以上是对三体式要领的简单叙述,是对外形的要求,但它们不是孤立的,一定要有整体意识。
周天内养功就是通过入静得气,气运周天来练功的,它可以通过站桩或座式的单盘、双盘来练习,其练法如下。
①站式或座式:身体放松、思想放松入静,意守丹田,以一念带万念,要做到勿忘勿助。
思想安静后,把下丹田看成一个发光的球体随着呼吸一开一合进行练习。
一吸,则把宇宙中的气通过全身各部位,包括皮肤的毛孔直接吸至下丹田,此即为一合;然后一呼,把丹田气通过全身的各部位呼到宇宙之中去,此即为一开,从而很快地练出丹田内气来,此为养气之法。
②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之间的开合练气,如:下丹田与命门的开合,一吸气到命门,一呼气到下丹田;下丹田与中丹田之间的开合,一吸气到中丹田,一呼气到下丹田;膻中穴与夹脊穴的开合;任督二脉开合运转,吸气顺督脉上行,呼气顺任脉下行,一吸气从会阴到百穴,一呼气从百会到会阴。
以上练习要做到气息匀、细、慢。
无论养气还是练气最后都要收功,也即“化气”。
“化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叫法,它们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化气”的方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化法,初级阶段在练完功之后,气沉丹田,稍作静养,然后进行全身活动、放松、按摩,散散步即可。
第二阶段开始炼精化气,在练完穴位开合气运周天之后,气沉丹田稍作静养,再以脐眼为出发中心,从下往上,从左往右转圈转到脐上为吸为合;接着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转圈为呼为开。
如此一吸一呼为一圈。
转圈从小到大,一共转36圈。
然后方向相反从大到小转24圈,返回入脐眼。
最后从脐眼吸入(约1寸深),再呼至下丹田,静养片刻即可。
女性练法与此相同,而方向相反。
第三阶段就是炼气化神,方法是从会阴沿中脉吸至百会,然后反方向按督脉路线从百会呼回会阴穴。
这样呼吸开合20个来回即结束。
第四阶段为炼神还虚,容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cyq02131版心意六合拳谱(转)(cyq02131大叔在中国武网发的 - - 拿回来.嘿嘿........)心意六合拳谱心意六合拳拳谱是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总纲,是武术前辈经过几代人的实战交流得出的经验总结,其中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结晶。
在旧时代,武技是一些习武之人的饭碗,他们往往将拳谱视如珍宝,不肯轻易传示外人,即使本门中也并不公开,练了一辈子拳而从未见过拳谱的拳家比比皆是,因而拳谱多以手抄本形式出现。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冷兵器时代的来临,加上西洋拳法的不断渗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许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渐渐陌生起来,习武之风眼见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却有许多拳家仍抱残守缺,要么拿着祖宗留下的东西舍不得撒手,遮遮掩掩,生怕别人抢去;要么故弄玄虚,有意增加拳术的神秘感,让想习者也望而却步,致使传统武术正逐步失去它原有的魅力。
鉴于此况,我师山西晋中王太晨先生深明大义,为了能更好地将心意六合拳这一优秀拳种发扬光大,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手抄本《心意六合拳谱》奉献给真正热爱心意六合拳的同道。
由于打印此谱需要时间,因此本论坛将分系列逐步推出。
又由于此文摘自手抄本,文中可能有些是白字或错字,甚至有些还缺字,望有此谱者能对照补齐,也希望同道能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积极交流自已的看法。
心意六合拳序戴龙邦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
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
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蒐、苗、狩各有其时。
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陈者。
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论不精,贻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经,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情。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
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智勇绝伦,当时名将无出其右者。
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
”此后屡立战功,遂成大将。
善以少击众,尝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熏门;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蒐军八百余。
故有胜无败,猝遇劲敌不为所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
”王平生好礼贤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
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
当童子时,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
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勇。
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
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致仕归籍。
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
”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艺甚洽,属余为序,余不文,焉能当此,但见世有能悍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扣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
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
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
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
有其论,古今英勇之气,刚正之慨,威武矫矫不群者,尽为所失,而与作戏之辈,夫相同也。
而论此艺,其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
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
苟能日就月将,则智无不圆,勇无不胜。
得乎之知礼,会乎之知情,自然知之乎精。
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
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足如太仓,浩渺如沧海,炫耀如三光。
以此观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异乎不异乎?学者不可详辩之。
是为序。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河南洛阳马公学礼书屋意拳目录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腰、虎抱头。
践钻法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经、十胫、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是步也。
践,是腿也。
钻,是身也。
就,束身也,上下束而为一也。
夹,是剪也,两腿行如剪也。
合,内外六合也,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如一,成其六合。
疾,是毒也。
正,是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也。
经,手摩内五行也。
胫,是惊起四梢也,火机一发物必落,摩经摩胫意气响连声。
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滚,方为起落也。
进退,进步低,退步高,进退不识枉学艺。
何为阴阳,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技阴阳相合能成其一块,此谓阴阳之气也。
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
动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
,动静要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
虚,是精也。
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其间,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洒尘灰净,风顺薄云回。
熊出洞,虎离窝,硬棚摘豆角,犁之下项,将有所去,虎闭其势,将有所取。
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老、知嫩、知宽、知窄,上下相连。
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
一战要势吊鬼,闪展腾挪,足底随明,只是把势,打来亦算好武艺。
或问曰:尔以何艺为先?答曰:行势如槐虫,起势如挑担,若遇人多,三摇两旋;我的场中,不执一定,或把或拳,望着就是,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鸡。
心意六合拳论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斩夹反见背,如虎搜山截手炮。
俱行如风,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
抢上步,十字立,剪子股势如擒拿。
进步不胜,必有寒势之心。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
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
手起足不起,刚枉然;足起手不起,亦枉然。
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坠子,三意不相连,必定艺儿浅。
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
用兵行诡道,枪扎如射箭。
拳去一气,兵战杀气,无不取胜。
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
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中。
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拳打遍身之法,脚踏浑身是空。
远去不发足,发足不打人。
见空不打,见空不上。
先打顾法,后打人。
何为顾法,浑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随机应变。
手起莫要望空落,闪展两边,提防左右,强退者,往后退,拾连紧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