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申报材料编制指南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申报材料需包含以下材料:(一)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申报书;(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论证报告;(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综合考察报告;(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后建设和管理规划;(五)调整后的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等文字说明材料及大比例尺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材料;(六)调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专家论证意见及专家名单;(七)保护区所在区域所有权(使用权)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
(一)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申报书编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申报书保护区名称申报单位申报时间农业农村部制说明一、申报书“编号”由农业农村部统一编,申报单位不填。
二、“申报单位”为保护区所在地省级渔业主管部门。
三、调整理由应详细说明保护区更名或范围、功能区、保护对象、特别保护期调整的主要理由。
四、调整方案应基于保护区科学调查数据和结论,对保护区调整前后的名称或范围、功能区、保护对象、特别保护期等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说明,并辅以必要的对比表格和图件。
五、适宜性评价应对保护区调整后生境条件、保护对象种群资源、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面积、特别保护期时间、保护效果、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作出适宜性评价,并给出客观性评价结论。
六、土地和水域权属改变情况指调整前后保护区及各功能区的水域和土地使用权属状况、水域和土地管理协议签订情况及是否存在水域和土地使用权属纠纷等内容,应重点对拟调整部分的水域和土地权属状况进行说明。
七、涉及保护区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及影响情况,应简要介绍项目概况、保护区水域或海域占用和影响等情况,并说明以往和现在涉及保护区的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影响、保护和补偿措施落实等情况。
八、调整后保护区总体规划情况指调整后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各项工程的简要介绍及投资概算等方面内容。
九、申报书须填报一式6份,一律用A4纸由申报单位统一印制,翻印申报书时不得改变其格式和内容。
十、申报书的内容和填报要求,由农业农村部负责解释。
(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论证报告1 保护区概况1.1 保护区基本情况1.2 主要保护对象资源状况及“三场一通道”分布1.3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现状1.4 保护区现状评价1.5 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概况1.6 社会经济情况1.7 水域权属及管理状况2 保护区调整必要性2.1 保护区调整必要性2.2 调整依据和原则3 保护区调整方案3.1 调整方案比选3.2 调整前后对比4 保护区调整影响评价4.1 调整方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4.2 调整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4.3 调整对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影响4.4 保护区调整综合评价5 结论5.1 保护区水生生物现状5.2 保护区调整方案5.3 保护区调整影响评价结论5.4 总体结论(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综合考察报告1 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状况1.1 自然地理环境详细描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地貌特征、气候、水文情势、水资源、底质、植被等情况。
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 保护区水环境与水生生物2.1 水环境介绍保护区水域的多年水温特征、透明度、水化学性状(包括pH、总硬度、总碱度、溶解氧、总氮、硝酸盐、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等),对核心区和实验区的水质进行分类。
2.2水文情势介绍保护区水域多年水温变化特征、流量、流速、透明度、阻隔、沿岸生态现状、水域底质、地形特征等。
2.3 水生生物介绍水生生物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详细描述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植被的资源状况以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历史资源情况和现状,重点描述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重要渔业资源情况,包含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生态类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和特点,以及鱼类“三场一通道”分布等。
3 管理3.1 机构设置介绍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职责以及历史沿革。
3.2 保护管理4 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环境胁迫因素4.1 保护对象详细介绍主要保护对象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资源状况、保护价值。
4.2 主要环境胁迫因素本节重点阐述对保护对象造成影响的环境胁迫因素,分析影响来源、影响途径和影响范围。
5 保护区调整的价值及意义的总体评价5.1 保护区调整概况本节重点阐述保护区调整方案,可设置不同调整方案进行比选,详述保护区调整前后的范围变化、面积变化、核心区以及实验区的变动情况等。
5.2 生物资源评价5.3 生态效应评价5.4 经济社会影响评价(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整后建设和管理规划1 总论1.1 编制背景1.2 编制依据完整列出规划报告编制过程中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有关精神与要求及相关资料。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3.1 指导思想1.3.2 规划原则1.4 规划期1.5 规划目标2 保护区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2.1 保护区概况阐明原保护区的概况,包括保护区名称、范围(经纬度)、总面积(核心区面积、实验区面积),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主要保护对象以及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
介绍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与生态需求、繁殖习性和保护价值。
2.2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介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水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2.3 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阐述保护区的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包含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生态类型,以及鱼类“三场一通道”分布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介绍水生维管束的组成分布情况。
2.4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2.5 管理现状评价2.5.1 管理体制2.5.2 管理设施与设备2.5.3 管理职能2.5.4 管理措施评价2.5.5 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2.6 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影响原保护区保护功能的问题,在管理、环境现状、保护对象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存在的矛盾。
3 保护区保护目标及调整方案3.1保护区保护目标内容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针对不同时期,提出对保护对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监测体系、法规条文的综合改善目标。
3.2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影响保护目标的环境、人为、社会经济因素,如为工程建设,需详述建设项目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置关系,建设项目影响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的类型,影响方式、范围和面积,并给出建设项目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置关系叠加图。
3.3 保护区调整前后区划对比简述保护区调整方案,列表对比保护区调整前后的位置变动、范围(经纬度)变化、面积变化、名称变更情况、特别保护期和保护对象的变动。
4 规划目标4.1 生境保护目标4.2 鱼类保护目标4.3 设施完善目标详述保护区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监测系统方面的完善目标,包含具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处所、面积、名称、数量,科学研究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名称、数量等。
5 保护区规划方案5.1 指导思想5.2 保护区功能区划、保护期及保护对象5.2.1 功能区划5.2.2 保护期划分5.2.3 保护对象5.3 保护区执法管理规划5.4 资源养护措施阐明保护区调整工作完成后,对原有保护措施的完善和加强,对各项保护措施提出具体执行方案。
5.5 科研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规划详述保护区调整后科研与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包含监测点的设置、监测内容和频次、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的设置。
5.6 保护区管理基础能力建设规划5.7 机构与人员配置简述保护区调整后的管理机构名称、部门设置、科研支撑、人员编制情况。
5.8 投资概算与经费来源按照当地实际价格情况,对保护区调整后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科研监测等内容进行投资估算,列表详细计算建设数量、单价、计算依据以及总投资,仪器设备、交通设备以及通讯工具需详列名称、数量、单价等信息。
5.9 规划实施进度计划5.10 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议6 效益评价6.1 生态效益6.2 社会效益6.3 经济效益6.4 总体评价(五)调整后的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等文字说明材料及大比例尺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材料1.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等文字说明材料××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公顷,实验区面积××公顷。
保护区(或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月×日—×月×日。
保护区位于×省×市×县×水域,地理坐标范围(保护区边界最大四至坐标)在北纬××,东经××之间。
核心区位于××,边界各拐点地理坐标依次为××(尽量带地名);实验区位于××,边界各拐点地理坐标依次为××(尽量带地名)。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文学名),其他保护对象包括××(中文学名)。
2.调整后的保护区图件包括调整后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置图、大比例尺的功能区划图和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
(1)海洋和湖泊类保护区,要把各个拐点坐标均在图上标出,如果图上标不下,可在图上标示数字或字母,在图的一侧按照顺序将各个数字或字母代表的坐标标出。
(2)河流类保护区,图上要标出每一条河流的名称和其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坐标;如果河流确实没有名称,也要把其起始点和终止点标注清楚。
如果河流较宽,要把河流起始点和终止点两侧的坐标均标出;如果河流较窄,河流起始点和终止点可以只用一侧坐标表示。
3.核心区一律用红色,实验区用绿色或蓝色表示;图上不属于核心区或实验区的河流不要用上述颜色标示,最好不显示,以免混淆。
(六)调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专家论证意见及专家名单(七)保护区所在区域所有权(使用权)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