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部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发动机维修方向)班级:摘要: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他们既不是纯正的靠着做农活为生,也不是地道的城市户口上班族,他们的生活状况,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工作环境等问题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他们是城市的修建者,却没有融入到城市中去。
为了更好的发现问题,我们在沈阳一条正在施工的街道上开展了“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对在街道上施工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近他们的生活。
调查围绕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及工资状况进行,调查数据作为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汇总后,得到一些基本结论。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工资工人阶级正文:1.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社会实践时间:2011/11/22社会实践地点:沈阳市某施工街道社会实践小组成员:何忠、贾云朋、康红强、李鹏超、李鹏达、刘航社会实践调查形式:问卷调查目标问卷份数:60实际完成问卷份数:53(实践日志见附表1)调查内容: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输出地、输入地、学历、婚姻状况——已婚还是未婚、家庭人口、土地拥有和经营状况、工作行业及工种等。
2)就业及工资待遇状况调查分析。
就业状况调查包括职业类型及职业稳定状况、就业培训、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服务的获得、就业获得方式——自己应聘、亲友或熟人介绍、中介组织介绍等、就业流动的特点——兼业式的农闲时节打工还是钟摆式的常年在外打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等。
工资状况调查包括工资水平、欠薪现象、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劳动时间——日工作小时和月工作天数、劳动强度、节假日加班工资获得状况等。
(调查问卷样本见附表2)2.社会实践核心内容2.1调查对象沈阳是一座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是一座建设中的城市,涌入了许多农民工,所以我们选取了沈阳市沈北新区一个正在施工的街道的作为调查地点,以街道上的绿化工人、建筑工人、电工等为调查对象,展开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
根据统计,共有60人接受调查。
其中,13名女性,47名男性,年龄在18岁到61岁不等。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情况2.2 调查方法这次实践调查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的。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考虑到很多街道上的农民工朋友正在忙碌地工作,以及部分农民工朋友受教育程度有限,采用小组组员口头提问,然后准确记录他们的回答的方式。
2.3调查结果及分析2.3.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1)输出地:输出地统计如图。
外省的农业户多集中于山东河南一带。
有可能是地域原因,调查的对象可能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2)受教育的程度:统计如图。
由图可知,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做问卷的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年龄大的农民工不认识字,主动要求我们将问卷内容念出来。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文革时期,上学受教育被看作没有出路;另一方面就是农村人思想观念不开化,以为能干农活儿才是生存之道,缺少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3)责任田:77%的人有责任田需要耕种,但普遍反映责任田少,如果靠种责任田而不外出打工,根本就不够全家开支。
在外出打工时,45%的人家人在家种地;20%的人将责任田转交给其他人种;21%的人的土地由政府统一规定种植树木,防止水土流失;14%的人将土地闲置荒废。
(4)外出打工原因:90%的人外出打工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有极少部分人是为了想见世面、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想增加经济收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为给孩子上学筹备学费,说明农民收入低,光靠种田不能满足农民一般的消费需求。
在问及希望继续受雇佣的年限时,20%的人表示只要有工作可以做,打算工作到不能工作为止,35%的人看情况,年龄较大的人希望工作1-5年就回家。
2.3.2 就业及工资待遇状况分析(1)就业获得方式:81%的人选择了“通过亲友或老乡介绍”,14%的人选择“直接到用人单位寻就”,极个别选择了“参加人才交流会”或者“职业介绍所”。
通过亲友老将介绍的没有任何中介费用,可见,农民工找工作成本低,就业获得途径少。
(2)就业流动性特点:63%的人都是常年在外打工,49%的人已有5年以上在外打工经历,但打工地点经常改变,其中46%的人1-6个月就换一次工作单位,说明工作非常不稳定,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老板长时间没有接到工程,无工作可做;还有一小部分的原因就是老板乱扣工资,工资不合理。
(3)工作强度:工作强度依据工人工种,工资分配方式而定。
建筑工人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园艺工人和有技术的工人,如油漆工,电工等工作时间就在8小时左右。
当问及调查对象每个月工作多少天时,大部分工人表示,除非天气情况不允许,否则不愿意休息,因为休息就没有工资可拿。
所以说,农民工高强度的工作一方面是工作性质决定,另一方面则是农民工自身对经济收入的需求,再加上身处异地,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是休息也没有消遣的娱乐方式,精神消费极其匮乏。
(4)工资情况:由于担心涉及到个人隐私,我们没有调查具体的工资水平(但通过一些文献,得到了一些宝贵资料),只调查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节假日工资是否加倍,二是是否出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
72%的人表示,节假日工资不会加倍;20%的人表示,春节期间会适当给一些“过年费”,但金额不多;8%的人表示,不会在节假日加班。
另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是不公平的。
第一,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008 年,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36 元,而同期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仅为1156 元,较前者少1280 元,仅为前者的47%。
如果考虑到农民工较城镇职工的平均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等因素,其工资水平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差距还更大。
第二,农民工工资水平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度增长,GDP 从1978 年的3645 亿元上升到2008 年的300670 亿元,增长81 倍。
而农民工工资并未出现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增长速度。
仍以2003-2008 年为例,在不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情况下,我国GDP的增长率达121%,而农民工工资增幅仅为48%。
第三,农民工工资水平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严重不符。
农民工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工资报酬却严重偏离了其对GDP 及其增长的实际贡献。
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计算口径对此进行了量化对比。
一种计算认为,2001-2005 年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2%,而分享率则不足3.9%(严于龙、李小云,2007);另一种计算认为,1989-2006年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27%,分享率则仅为6.6%。
(参考文献)(5)拖欠工资问题:48%的人没有遇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
52%的人遇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据农民工表示,工作完一个工程后,老板突然消失,农民工拿不到钱,而且工资的数额往往不小,一年的工资没有拿到的也有。
不仅仅是拿不到工资,有些老板欺负农民工不懂法律,以劳动合同为由,乱扣工资。
分析其原因如下:其一, 一些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直接形成了债务链。
往往资金没有到位, 但却借鸡生蛋。
其二, 建筑市场供需失衡, 使得风险被转嫁到民工身上。
由于施工企业众多而工程有限, 施工企业为了争揽工程, 自垫资金入场承包工程, 结果必然造成这一领域拖欠成风, 而最终使得民工不能按时领取工资。
民工处于债务链——即建筑队或者包工头未支付民工工资是因为这些建筑企业本身就被拖欠了工程款的最底端, 势必造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只能吃虾米的恶性循环。
其三, 民工和施工单位劳动合同的签约率极低其四, 法律存在盲区。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有所措施, 2003年12月出台了《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 在这个意见中,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对农民工工资拖欠官司要依法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
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件的审判, 制裁职业中介机构欺诈行为和用工单位拖欠工资行为。
但是, 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很不完善。
2.4 解决办法——让农民工彻底的走向工人阶级从现状来看,我国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转化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首先,他们具有工人阶级的职业身份,但由于仍未放弃农民身份,具有职业和身份(仅为第二代农民工)上的双重性。
其次,他们出于受损的共同经济利益而被动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缺乏积极主动的、内在的阶级凝聚力和斗争精神。
所以,他们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具有不完全性、不彻底性、被动性和无组织性,因此我国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只能算作是“半无产阶级”和“临时工式无产阶级”。
加快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转化进程,各级工会组织义不容辞。
首先要将他们当成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帮助他们建立和加入工会,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着手,引导他们了解工人阶级的斗争历史和现阶段工人阶级的性质、任务和目标,从组织上、纪律上和思想上提高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激发其工人阶级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要鼓励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知识分子和大学学生,积极参与农民工的维权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活动。
其次,政府要制定旨在维护社会公平的社会经济政策,逐步废除不平等的户籍制度,保证农民工拥有平等的就业权、自由迁徙权和定居权,让分拆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统一起来。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解决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再次,要加快罢工权立法进程,让处于“资强劳弱”的市场经济格局下的农民工具有合法对抗资本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相对平衡的劳资关系。
最后,广大农民工也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各项权利,从经济维权走向全面维权,真正将自己锻造成彻底的工人阶级。
参考文献:石晓天.《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转化:路径、特征和障碍》,,彭红碧.《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非公平性的实质与根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6期严行方.《农民工阶层》,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部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发动机维修方向)班级:调查人:何忠贾云朋康红强李鹏超李鹏达刘航附录1 问卷样本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问卷调查1.您的性别:(A) 男(B) 女2.年龄:岁3.您的婚姻状况是:(A).已婚(B) .未婚4.您的户籍所在地是:(A) 本市农业户(B) 本省农业户(C) 外省农业户5.您的受教育程度:(A) 小学未毕业(B) 小学毕业(C) 初中毕业(D) 高中毕业(E) 中专或技校毕业(F) 大专毕业(G) 本科及以上6.您在农村有责任田需要耕种吗?(A) 有(B) 无7.目前您的责任田是如何处理的?(A) 闲置荒废(B) 转交给其他人种(C) 家人在家种地(D) 其它8.您外出打工的原因:(A ) 增加经济收入 (B) 想见世面 (C) 与家人有矛盾(D) 与家人团聚 (E) 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F) 其他9.您目前是否有工作?(A)是(B )否10.您通过何种方式寻找工作?(A) 通过亲友老乡介绍 (B) 通过报纸等媒体上的广告 (C) 职业介绍所 (D) 参加人才交流会 (E) 上网 (F )直接到用人单位寻求就 (G)其他11.您为找工作共支出多少求职费用(以找到工作为限)(A) 100元以下 (B) 101-200元 (C) 201-300元 (D) 301-500元(E) 501-1000元 (F)1001元以上12您如何选择打工的时间?(A)农闲时节外出打工 (B) 常年在外打工 (C) 其它13.您外出打工已有多长时间?(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 (D) 5-7年 (E) 7-10年(F) 10-20年 (G) 20年以上14.您平均多长时间换一个工作单位?(A) 1-6个月 (B) 7-12个月 (C) 1-2年 (D) 2-4年 (E) 4-6年 (F) 6-8 (G) 8-10年15.有没有出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A) 有 B )没有16.您每天工作的时间有多长?A) 8小时以下 B)8~10小时 C)10小时以上17.您每个月大概工作多少天?A)20天以下 B)20~22天 C) 22~25天 D)25~28天 E)28天以上18.您节假日的工资会按国家加班工资要求加倍吗?A)会 B)不会19.您希望受雇用的年限是(A) 1-5年 (B) 5-10年 (C) 10-15 (D) 15-20年 (E)20年以上,直至退休附录2 实践日志实践日志关于“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的实践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