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四月刚迎来了春天,可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月活动却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现将数学教研组在本次教学月中的活动做如下总结。
一、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进行自制课件的基本功考核。
组内每一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自制课件,通过这些自制课件力求突出“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从而达到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目的。
二、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进行教学沙龙活动。
曹永红老师作为主讲做了充分的准备,组内教师个个有备而来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现将要点摘录如下:(一)新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是让数学课充满活力的基础。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以下三性:1、情境创设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课时,可大胆地处理教材,整节课将学生置身于“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元、角、分的知识”和“估算”等有关知识,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最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
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进而感受到学习小数的计算是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3、情境创设的开放性目前教材中的很多题目,往往为了便于解答,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做了简化,条件充分,问题明确,答案唯一。
但解决生活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因此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创造力的开放,体验创新的快乐。
例如复习“乘法口诀”时,设计把“24个乒乓球装袋,每袋装的个数相同,可以装几袋?”(你能想出几种装法?请写出算式。
)通过这类练习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
”,“需要一个邮递员。
”“需要一个贺卡。
”。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
”“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
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
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
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
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
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
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
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
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对情景创设的建议:1.情景的创设可借助媒体,但不能依赖媒体。
例如,在《除数是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有个老师新课伊始就出示“2.4÷0.12”直奔主题,在教师“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老师期待同学们惊人的发现”的寥寥数语中,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对同伴进行挑战的勇气与欲望。
你说,这算情境创设吗?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
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艺术的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成外化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
又如教学《和是6、7的加法》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景:小英给学校送来7盆花,要分别摆在校门口的两侧,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可以怎样摆?你能想出几种摆法?用学具摆一摆,再写出加法算式。
学生边摆边写出了和是7的各种加法算式,而且培养了一年级孩子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直奔主题的情景创设不好吗?2.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创设“现实”的情景。
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里所谓“现实”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现实状态,也可以是学生在其他学习途径中思考或操作的思维层面上的现实状态。
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创设情境时,可以再现“现实”,可以模拟“现实”,可以验证“现实”,也可以虚拟“现实”。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需要而出发。
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现实”情境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物。
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等呈现形式,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对高年级学生来说,“现实情境”更多的是指在他们的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了解地事和物。
这一学段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诸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方面的情境创设。
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从内化角度推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三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吗?对可要可不要的情景创设,宁可不要!三、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研讨。
徐燕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和准备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轴对称》,通过这节课力求突出“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
新课一开始徐燕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童话故事蝴蝶王国中,碧草青青,蝴蝶翩翩起舞……然后通过问题如果要剪这样一个美丽的蝴蝶你准备怎样剪?这一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从喜欢看的童话故事中美丽蝴蝶画面的情境出发,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习求知欲。
当学生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概念后,教师安排了说说生活中轴对称现象以及欣赏了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进一步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是无处不在且赏心悦目的,受到美的熏陶。
四、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进行课堂设计评比。
组内每位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教学内容通过他们精心的设计,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都突出了“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
通过教学月的系列活动我们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教学观念又一次的得到了刷新,教学理论又一次的得到了提升,教学手段又一次的得到了改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张志强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