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一)概念形成
1.定义
在教学条件下,是指从一定的具体 例子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出事物 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
2.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
(1)辨别
观察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例 子,比较辨别它们各自有哪些属 性。这是获得概念的开端,即感 知阶段。
(3)强化
讨论新概念的各种特殊情况,进一步 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概念的肯定 例证与否定例证,强化对新概念的掌握。
(4)强化
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 类事物,明确概念的外延。通过对概念 的肯定、否定例证的辨析,使新概念与 原有的有关概念分化,从而强化对新概 念的掌握。
(二)概念同化
1.定义 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
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新概念 的本质属性,进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 。也就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利用已掌握的 概念去学习新概念的过程。
2.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
(1)定义或描述
直接用定义或描述形式刻画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概念的名称 和符号。
(2)同化
沟通新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 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区别,使新概念与原 概念得了内容更 为丰富也更为完善的新认知结构。
(2)归类
将具体例子各自的非本质属性撇开, 按它们的共同属性归类,这就由感知过渡 到了表象,为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创造了条 件。
(3)抽象概括
从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中抽象出共同 的本质属性并通过概括建立概念,给出概 念的定义(包括符号)或描述,这就实现 了由表象到概念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进一步展开主要表现为: 由抽象提出该类事物本质属性的假说;经 过在变式中检验假说,确认概念的内涵; 再通过概括建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