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理人总结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大理人总结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门 楼
白族民居的门楼富于装饰 ,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 。通常采取内 地殿阁的造型 ,飞檐串角 ,并以泥塑 、木雕 、彩画 、石刻 、大理石屏 、 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既显得玲珑剔透 , 又不失稳重大方 的整体风格 。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 ,砖瓦结构部分也显得错落有致 , 精 巧严谨 , 给人以一种均衡对称 、和谐优美的感觉 。
井干式
在唐王朝和宋王朝的扶持下 ,这里曾有过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地方政权 ,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个时期的民居建筑的使 用功能日趋完善 ,建筑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唐朝南诏国时期 ,都城阳 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已是“巷陌皆垒石为之 ,高丈余 ,连延里不 断”(《蛮书》)。而宫殿式和宾馆式住宅 ,更是富丽堂皇 。公元 856 年 , 南诏王在城内建了一座称为“五华楼”的宏伟宾馆 。古籍《读史 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七载 :“五华楼 , 在(大理)府治西 。唐大中十 年 , 南诏王所建 , 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 。楼方五里 , 高百尺 ,上可 容万人 。” 清代白族民居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在 汉建筑与土著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 过程中产生异变 , 形成 了“三 坊 一 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独院或 向纵深发展多院组合的独具民族风 格和地方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 。白 族村落也有较大发展 ,已形成融商业 、 经济 、文化 、仓储 、居住等多功能 的聚居区 。
杨品相宅

杨品相宅位于喜洲镇城北村西大道南侧,喜洲人杨品相于1947年所建。杨 家大院占地面积近1841平方米,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院落为白族典型 “三坊一照壁“院落,分南北两院,每坊为三开间楼房,各坊通过走廊相 通,外墙、内墙、望板、照壁、门楼均有彩画装饰。照壁匀称精美,大门 精雕细刻,院内配有石板夹卵石的拼花地面。1953年土改中杨宅被没收公 有,现由大理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管理。
例如喜洲 , 是白族社会的缩影 , 有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 杨氏住宅是近代白族民居中的代表性建 筑 ,为封闭式住宅 ,四周有高围墙 ,内为 两院“三方一照壁”并联建筑 。院子 宽敞开朗 ,配有石板夹卵石的拼花地面 , 花木盛多的花台 ,优美匀称的照壁 , 与 内廊精细的木雕装饰相衬托 ,使庭院显 得恬静舒适 。该宅的门楼 、照壁 、门 窗 ,隔扇的木雕 、泥塑和山墙的彩绘 , 都异常精美 ,充分表现了白族人民的高 超技艺 。董家大院门楼采取白族民居 传统的飞檐串角式 ,砖石结构 ,配有泥 塑 、彩画 、大理石屏等立体图案 。大 院为“六合同春”、“走马转阁楼” 式 。建筑虽是楼上楼下两层 ,但比一般 着秀丽的苍山洱海景色 ,悠久的 文化和精湛的白族民居建筑艺术 。 民居房屋更高大 , 每一方房屋为五间 , 庭院显得特别宽敞 。特别引人注目的 现喜洲镇上有“三方一照壁”、 是镶嵌在院内花台上的一块块大理石 “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建筑共 屏 ,如“双猫相逗”不仅天然图纹逼真 , 88 院 ,其中一进入院的“六合同 而且两只猫形象 、动作之一致 ,如同一 春”住宅就有 10 个大院 。 只猫在照镜子 。

严家院位于喜洲镇办事处四方街富春里1号,喜洲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子 珍1919年建造。严家院占地约2478平方米,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由自 北而南的两院“四合五天井”和一院“三坊一照壁”组成,院落以“走 马转角楼”连成一个整体,楼上楼下均有回廊,串联所有的房间。整个 宅居地坪上铺有方块大理石板。1938年,在院落的东南角还建造了一幢 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的西式别墅洋房,砖墙开顶,有地下室、阳台、 落地玻璃窗,四周植有花木,环境清幽。1953年土改中严宅被没收充公。 现已成为喜洲白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之一。
在追求庄重大方的前提下 ,白族的能工巧匠们还把他们的艺术技能 倾注于院里住宅门窗的雕刻装璜。每幢房屋内部一般分为三间 ,左右两间作 为卧室 ,中间为客厅(堂屋)。客厅门面用三合六扇格子门组成。格子门的工 艺十分精巧 ,一般分为上下两节 :下节雕以各种动物图案的浮雕、造型朴实 ; 上节采用多层镂空的手法 ,底层为几何形的连续花纹 ,表层以山石花鸟或人 物故事的图案作出浮雕 ,线条柔美 ,栩栩如生。这种雕花格子门多出自剑川 白族木匠之手。市场上常有整堂整堂的雕花门扇出售 ,建房的主人不必专 请雕刻木匠。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位于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东临 洱海,西枕苍山。中国西南边疆的历 史文化名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 闻名遐迩的蝴蝶泉坐落其中,中外闻 名的电影《五朵金花》就在此拍摄。
喜洲民居
喜洲最普遍的两种封闭式院落
大理喜洲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 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 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 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 下灰(细泥)粉刷。
三房一照壁

“三房一照壁”就是三面三栋楼房,另一面是主房对着的照 壁,中心是天井。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为丽江纳西族民居中另 一种常见的型式。“四合五天井”四
面各四栋楼房,每相交处有一耳房和一 小天井,加上院中心的大天井,便是 “五天井”了。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
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 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围成一个封闭 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 了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 天井;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 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 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 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 天井中必确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 门楼,亦多朝东、南。
虽然白族聚居的自然村镇 ,从地理位置区分 , 有平坝 、山脚 、海滨 村镇之分 。村寨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风貌各具特色 ,但村口的大青树 、照壁 、 门楼 , 村中的四坊街 、本主庙 、老人房 、石坊等特殊的建筑和标志 ,是白族 村落建筑风貌的灵魂 。风景如画的白族村落镶嵌在不同的地域内 ,构成了大 理白族地区特有的田园景观 。

老人房
门楼
四坊街民居
白族村落民居 ,给人的第一 个印象就是整洁 、庄重 、轩昂 、大 方 ,白墙青瓦 ,耀人眼目 。这种美感的 产生也是与大量运用石头分不开的 。 花岗石 、片麻石 、青石 、乃至鹅卵 石都各派用场 。石头不光用于墙基 、 墙角 , 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 , 甚至 整座墙壁全用石头垒砌 ;每幢房屋向 外的三面檐口都用薄块青石封闭得严 丝合缝 ; 屋顶以板瓦为沟 ,筒瓦为顶 , 均用沙灰粘合得非常整齐 ;墙面用石 灰粉刷 , 山墙屋角虽以图案装饰 ,但大 多为水墨基调 , 显得典雅大方 。这样 的结构方式既经济美观 ,又有较好的 防火性能 。白族地区石料建材丰富 , 民谚说 :“大理有三宝 , 石头砌墙不会 倒 ⋯⋯”。
其他门楼
白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 ,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屋顶。前面重檐 , 形成前 出廊的格局 。下檐俗称“厦台”, 楼板延伸檐下 , 又称“厦库”。墙脚、 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 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墙 屋角习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 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
房屋形式的选择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 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房一照壁”。“三房”是指一幢坐西朝 东的正房加上两侧的两幢配楼,共3幢房子;一照壁就是指正房正对着的 一堵墙壁,四部分共同围成了一个正方形的院落。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 下灰(细泥)粉刷。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 低,精致的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白族人无论 大家小户,都十分讲究门楼的建筑。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 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基座上面架起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 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整个门楼的屋脊、墙脊、屋檐、门窗、照壁无一不 是精心雕刻的杰作。用大理石、花砖、青砖、木雕等共同组成斗拱重檐, 屋脊、墙脊做成翘角,远远看去整个门楼好像振翅欲飞,在动感中体现出 宏伟壮观的气势。白族人家对美的追求、对美的享受似乎都集中在这个门 楼上。 白族人家建房时,首先在朝东建一堵墙壁,让早晨的阳光最先 照耀在这堵墙壁上,给全家带来幸福与吉祥,于是人们将这堵墙称为“照 壁”,也称为“风水壁”。 照壁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上用青瓦或 琉璃瓦的铺盖,瓦面四角向上翘起,似飞欲跃。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 以四眼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 水磨或粉彩绘画。
耳房。 “两房一耳”, 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 ,交叉处有一较小的耳房 。两 房当中又以北方或西方为主房 ,主房对面砌一堵有瓦顶飞檐的粉墙 , 称为 “照壁”, 房屋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 “三方一照壁”,是较普遍而又较完整的院落 。具体由院墙 、大门 照壁 、正房 、左右耳房组成 。正房座西朝东 , 大门多开在整座院落的左前 方 。每幢房均以楼上楼下各三间组成 。楼上住人 ,或用作粮食用的储藏 。 楼下中间为堂屋(客厅)。前廊敞留 ,成为与天井相连的宽台阶 。堂屋和宽台 阶是接待客人 或一家人日常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 。前廊部分左或右的一间为厨房 ,厨房三 后为主妇住房 ,便于使用和管理 。 “四合五天井”, 即四幢楼房 , 每相交处都有一个小耳房和天井 , 加上院心的大天井便是“五天井 。” “六合同春”, 则是两院相连 , 加之楼上楼下的走廊又把各幢房子 全部连通 ,称之为“走马转阁楼”。这种纯属为了摆阔气的形式 ,现代采用 很少 。
大理特殊的环境因素——多风
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尤其下关一带, 每秒钟最大风速可达四十米左右。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 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白族建筑的照 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着互 相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主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 防,所以不为劲风所烦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