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读书生活漫谈

我的读书生活漫谈

“读书陪伴人生”主题征文
我的读书生活漫谈
涪陵区教委宣教科黄朝福
前些天,到涪陵城区实验小学参加一项公益活动,看到每间教室都装备有一个精美的书柜,里面摆放着许多少儿读物,还有很多世界名著,不觉对现在的小孩子幸福的读书环境又羡慕又妒忌。

对比这下,我年少时的读书生活真的是不堪回首。

哲人培根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30多年前童年时的我,根本不知读书有何用,却毫无缘由的就是爱读书。

在那个年代,在偏僻的农村,书真的是奢侈品,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家贫仅足以糊口的家庭,家中基本没有藏书,而且也没有购书的财力。

在我就读的红花村校,教室里也不可能有图书角的存在,因为那教室晚上就是老鼠的乐园——每天早上我们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那课桌上厚厚的一层老鼠粪,有书柜,那不早就成老鼠窝了。

我有位姑父,他看过很多书,经常给我们讲《狗头帽的来历》《薛仁贵征西传奇》《拍案惊奇》等故事,引起了我阅读小说的兴趣。

但早些时候,书真的很难找,于是我经常爬上我家的阁楼,去翻看我的哥哥们读过的语文书、历史书,《我要读书》中的高玉宝给幼小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每当我和父母到亲戚家作客,其他小孩在玩打纸牌、捉迷藏时,我总是先找他们家的图书——主要是小说和连环画来看,如果没有,就看人家墙壁上张贴的画报,人太矮小了,就搭根
长凳子看,那时候流行把一些《孙武空三打白骨精》《柜中缘》等电影制作成画报张贴在墙上,图文并茂,很能解馋。

在我们上学的年代,上课期间读课外书是不受称道的,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书也会被没收。

我只能偷偷地在学校后边的小树林里,去和其他班的同学交换小人书看。

有一天下午,不知从什么渠道借到了一本《武林志》,但必须第二天归还,于是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就把那部比砖头还厚的小说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连夜看完,真正体会了“书非借不能读”的滋味。

大约在1982年左右,村上修了电站,终于用上了电,村里也出现了电视。

但看电视也是禁止的。

记得有一年流行电视剧《霍元甲》,那时全村数千人,大概就只有两、三个电视机—还是黑白小屏的,一到晚上播放电视剧时,全村出动,热闹非凡,如看露天电影一般。

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跟着去了,但是是偷偷去的。

不幸的是,第二天放晚学的时候,班主任吴顺友老师训示:昨天晚上凡是看电视《霍元甲》的同学,自动留下来,写保证书,还有,如果能把昨天晚上演出的电视的内容写下来,就让回家。

虽然我去看的次数是全班最少的,也只好乖乖地留下来。

全班同学傻坐在那儿,怎么写得出来嘛?一个小电视,几百号人挤在一个小坝子里,我们人矮小的踮着脚尖,也只能看着前边大人的头和背,偶尔看到一些画面,听到一些音乐,也是断断续续的。

哈哈,不过,我最先交卷走了。

为什么?因为我家有个邻居,当年是任我们大队的村文书,他家里墙壁上时常用铁夹夹着厚厚的一叠报纸《群众报》(现《巴渝都市报》),我呢,和村文书的女儿是同班同学,经常跑到他们家去看报纸上的小
说连载,恰恰前几天我去看到的就是长篇小说连载《霍元甲》,那时记忆力好,居然把那晚电视中的故事情节给默写出来了。

大概是1984年吧,我又得到了一本单行本的《诸葛亮》,有插图的那种,一气看完,不过瘾,又把这本书看了十多遍,我完全为诸葛军师“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也为其“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抱憾感伤。

可惜,这本书后来不知下落了。

慢慢地,收音机进入了普通农村家庭,我又迷上了电台的长篇连续广播,评书《叶秋红》《夜幕下的哈尔滨》,还有《彩霞满天》《义和团》等都很使我着迷。

其中有一部,我记不上名了,是一匹名叫飞飞的战马,非常的神勇,主人与战马之间用生与死浇铸的永恒的忠诚使人钦佩不已。

那时收音机的信号经常不稳定,而且电池很浪费,最让人可恼的是长篇连续广播经常是在早上7点40左右播放,听完了再上学就会迟到,只能忍痛割爱,弄得我和一帮爱听收音机评书的小伙伴在上学路上也很是牵挂。

不知不觉,升入了初中,作业量猛增,读书的热情被压抑了。

那时在十二中,有借书证,却没人指导如何最有效地使用。

印象中好像只借了几套《少年文艺》,现在想来,不是不想看课外书,而是怕借来后弄丢失,赔不起。

但我还是精读了《长征》《万山红遍》《沸腾的群山》《海啸》等长篇小说,还有我大哥当兵转业后挑回的近百册《解放军文艺》,其中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也是令我记忆尤深的。

后来,念师范,期间也看了不少的书。

记得有一次,我和好友到南门山新华书店(现宏声桥附近)去看书,一直看到天黑时分,但在出店的时候,出麻烦了,我同学被挡在了书店门口,原来他藏了几本书在身上,被管理员抓住了。

书店规定,偷一罚十,唉,那时的书虽然便宜,一本也就几毛钱,但罚款也要好几十元——那时一个熟练工人的月工资也才2、30元,最后,我们两个好说歹说,倾尽所有,交了几元钱的罚款,才算脱身,而且店家也打包票不会向我们学校告发。

这个秘密,我保留了几十年,而当年的那位窃书学友——现在是一名公务员兼涪城一知名珠宝连锁店的老板,想来不会怪罪我今天的失言吧?
一晃30多年过去了,读书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我内心深处,总有失落——现在条件好了,但儿时的读书激情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现在我的主要阅读方式,就是看手机小说。

有时还会有看手机小说看到凌晨一、二点钟的情形。

近几年看了网上下载的《毛泽东自传》《静静的顿河》《曾国藩传》《唐诗宋词鉴赏集》《纪晓岚全传》等数十部小说。

今年上半年,看了《纪晓岚全传》,一时兴致来了,在涪风上发联求对,原贴内容是:这几天迷上了一部纪晓岚的小说,深为纪大学士的巧思妙对所倾倒。

有天路过消防队,突然想起一个短句“消灭火灾”,本人才疏学浅,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很好的对句来。

现请涪风的大才子们,帮帮忙,看能不能对上,先谢谢了哈。

上联:消灭火灾
下联:?
有好些热心的网友来参与应对,有对“灌浆水泵”的,有对“学好女妆”,有对“惩怂隐患”的,有对“炉煮水酒”,但说真心话,没有很称心的。

因为这上联看似简单,其实比较难对,难就难在:第一个字:消,水旁,与火相对,而后边三字“灭火灾”,三个字均有火。

要对上必须要第一个字的拼旁,和后边三个字中的某一个相同的部分是相对或相反的,组合的四个字前后两半部分以及中间部分均能够独立成词,即“消灭”、“灭火”、“火灾”,且“消灾”也是一个词。

唉,这看似简单的联语只能期待后来的高手的佳对了。

说真的,读书至今也该逾万卷了,但我最爱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文章和诗词,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等我现在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特别是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词作发表后,蒋介石大规模组织国民党的文人来应对想压住毛主席这首词,但却如蚍蜉撼树无功而返,每每看到这类典故文字,都令人如六月饮冰爽快之极,而心中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也更增十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大概是毛主席的诗词看多了的缘故,2009年我参加了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大赛,创作了一支短信:“古有蜀道难, 今日变等闲。

原上通天路, 神七走苍穹。

长虹跨天堑, 三峡成平湖。

太白应无恙, 潇洒九州游。

”里面就用到了好几处毛主席老人家的诗词的词句,如“今日变等闲”中的“等闲”即出自《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
闲”,“天堑”“平湖”“无恙”等皆出自《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支短信后来被评为“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大赛第六期原创短信一等奖,并获价值3000元的3D手机一部。

这算是我读书最大的一笔意外收获了。

可喜的是,现在的孩子,再不会有无书可读的烦恼,在我们涪陵区,农村学校也建上了“少年宫”,所有学校都建有“图书室”,教室有“图书角”,连现在每个村社都有“农村书屋”了。

如果还有像我等一样求书若渴的孩子,生活在这样幸福的时代,应该不会再有遗憾了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