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肺结核病防治工作体会

浅谈肺结核病防治工作体会

浅谈肺结核病防治工作体会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为多见。

排菌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为渗出、干酪样坏死及其他增殖性组织反应,可形成空洞。

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治疗必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五个原则。

标签:结核病;健康宣教;治疗1导读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已有近1/3的人口已经感染了结核菌,每年新发生结核患者870万例,每年死于结核病达200万例。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约1/3左右的人口已感染了结核杆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15岁~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

结核病俗称”肺痨”,主要经呼吸道传播[1]。

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对结核病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大量耐药性结核菌株的出现,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回升,发病率愈演愈烈,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衛生问题。

笔者就多年结核病的防治实践,浅谈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2分类
2.1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症及胸内淋巴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包括急性粟粒性、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病中的一个主要类型,病变可以含有增殖、浸润、干酪以及空洞等不同的病理改变;结核性胸膜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其他肺外结核,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等。

2.2 传染性不是所有类型的结核病都具有,也不是任何一个结核患者在其患病期间的任何时候都具有。

而肺外结核如骨结核病、脑膜结核等则不具有传染性。

肺结核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现及治疗之前。

所以应当重视早期发现和正确、及时治疗传染源。

3病理
3.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出现于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3.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菌少毒低或免疫反应强,以增生为主,形成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细胞构成。

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3.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菌多毒强,以渗出或增生为主的病变继发干酪样坏死(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多呈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如奶酪)。

4传播
咳嗽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患者才具有传染性(传染源)。

由于肺脏与外界相通,在肺结核病灶中或空洞中,存在大量繁殖的结核菌,这些结核菌随着被破坏的肺组织和痰液,通过细支气管、支气管、大气管排出体外;含有大量结核菌的痰液,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经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在空气中形成气雾或飞沫,较大的飞沫很快落在地面,而较小的飞沫很快蒸发成为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并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

如果空气不流通,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

由此来看,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染源(患者)病情的严重性、排菌量的多少、咳嗽的频次、居住环境的通风情况及接触者的密切程度及抵抗力有关。

5症状及体征
结核病的症状比较隐匿、不典型,归纳起来全身结核病中毒症状有低热、盗汗、疲劳、女性有月经不调等。

肺结核的局部症状如:咳嗽、胸痛、气短、咯血。

而其他肺外结核依其侵犯器官、系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局部症状,个别患者无任何症状、偶尔体检时才发现。

5.1发热表现为午后潮热,多在下午14~17时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等,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

5.2盗汗是肺结核最典型的症状,经常作为门诊诊断依据。

5.3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也最易使患者或医生误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导致误诊。

5.4痰中带血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大多数痰内带血是由结核引起的。

5.5疲劳纳差精神差,食欲不振常伴。

6发病机理
结核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并在此繁殖,称为原发感染,感染处形成原发病灶,结核菌从原发病灶中沿淋巴管进入到血流中,称血行播散,若进入各脏器中,有的立即发病,发生严重的粟粒型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有的潜伏在各种器官内,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病,称为”继发结核病”,也叫”内源性发病”。

如果多次、大量感染结核菌,也能形成”外源性发病”。

7治疗
要想彻底治疗肺结核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才能确保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缺少哪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7.1早期对任何疾病都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特别对结核病来说尤为重要。

肺结核早期,肺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肺泡结构尚保持完整、可逆性大,同时细菌繁殖旺盛,体内吞噬细胞活跃,抗痨药物对代谢活跃、生长繁殖旺盛的细菌最能发挥抑制和杀灭作用。

早期治疗有利于病变吸收消散,不留痕迹。

7.2联合无论初治还是复治均要联合二种或以上的药物治疗,这样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又有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从而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并能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

7.3适量药物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剂量,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如剂量过大,血液的药物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特别是对肝肺可产生毒副反应;剂量不足,血液浓度过低,达不到抑菌、杀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

7.4规律因为结核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难度大的顽固细菌。

对规律用药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一顿不漏,决不可自以为是。

7.5全程所谓全程用药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定化疗方案,依据卫Ⅴ项目制订的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2H3R3Z3E3S3/6H3R3E3;3H3R3Z3E3/6H3R3E3;2HRZES/6HRE),选择合适方案完成全程化疗。

总之,为了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2],普及卫生常识,使青少年人群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

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要定时对青少年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新生儿要及时接种卡介苗。

积极发现并治愈传染源,减少结核杆菌传播的机会,对结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烧或药物消毒,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和发病的机会。

所以,始终坚持以”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为指导;以实现结核病高发现率、高治愈率,控制结核病传播与蔓延为目标;以全球基金项目为载体;以结防机构基层建设和结防知识传播为保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科学管理,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祥宇.肺结核病防治工作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32.
[2]叶任高.内科学[M].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