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恢复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当时,国民党拥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同共产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国民党就被共产党击败,狼狈地逃出大陆。

国民党政权为什么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就迅速崩溃了呢?海内外学者对此非常关注,把它作为国民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终极问题,1.外来因素的作用首先是美国的影响。

美国政府1941—1949年间对中国共产党的“绥靖政策”。

这期间国民党同美国政府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因而有中华民国被迫退出中国大陆搬迁台湾的悲剧发生”。

苏联的影响也被认为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如胡适就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斯大林征服世界的大战略”。

持这种观点的人攻击最厉害的是大革命时期苏联顾问对共产党的扶持和日本投降后苏军在东北对共产党军队的暗中支持,认为这改变了国共力量的对比,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危害。

一些苏联学者也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视为导致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马歇尔在战后初期为实现东北停战而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使国民党无法对共产党继续进攻。

1946年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使原来有利于国民党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

在1947年5月解除武器禁运后,也并没有恢复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援助,这就使得国民党无法摆脱溃败的命运。

而美国不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原因,主要是受美苏关系的制约。

与此同时,苏联却对共产党进行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使共产党转败为胜的关键。

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国民党后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的观点,日本侵略华北,使全中国抗日情绪高涨,酿成西安事变,国民党被迫放弃剿共政策,失去了将长征到陕北后力量弱小的红军一举消灭的机会。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统治中心迁至西南,共产党则在敌后建立了大片根据地,利用抗日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实力,构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致命威胁。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

一些美国学者在面对“国民党为什么失去大陆?”这个问题时,首先反问:“国民党究竟有没有统治过大陆?”田洪茂就明确地指出,抗战前国民党政权所能“稳稳掌握”的仅有江浙两省,另外在皖、赣、湘、鄂、豫、陕、甘等省有部分的控制权,其他各省则只不过在名义上“奉国民党正朔”而已。

大多数美国学者都同意这个看法,认为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实际统治从未遍及全国,所以它“失去”大陆,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它从没有确实掌握过整个大陆。

(2)在农村中缺乏基础。

中国主要的社会力量、经济来源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但国民党政权在农村中却没有什么基础。

它既无基层政权基础,也无可靠的经济基础。

农民不支持它,一般的地主也很难同它真正合作。

由于没有来自农村的支持,这个政权最后难免失败。

(3)军事上的失误。

,1946—1949年间的内战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在战略上屡次出现失误;他对战争进程的直接干涉使前线指挥系统发挥不了正常的效能;坚守东北消耗了最精锐的30万部队,使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在1948年发生巨大转变,最后使形势对于国民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4)经济上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下的“工业化”是微弱的,那是官僚资本的垄断化以及成为美国附庸化的过程,而且也是在中国社会中把工业同农业的联系日益削弱的过程,从而使农村萧条落后。

(5)自身的腐败。

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腐败、反动及对三民主义的背叛。

易劳逸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

他认为导致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即“权威依附模式”在国民党那里被承袭下来,这使国民党在掌权后很快蜕变,日趋腐败。

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们不能统一;国民党除了个人及派系的利益之外根本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派系斗争严重;行政工作无效率;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军队官兵素质差,士气低落,战斗力弱;政府坚持以财政赤字来支付打内战的军费;金圆券改革失败加剧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易劳逸指出,“这个缺乏社会基础的军事专制政权内在结构脆弱,而对日抗战又耗尽了它的元气”,于是在抗战结束不久就迅速倒塌崩溃了。

(6)迷信武力,忽略民众支持。

国民党的领导者只知道用武力来解决国内政治问题,未能认识到动员民众和社会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在抗战中失去了与统一战线中的伙伴很好合作的机会,使地方实力派、民主同盟和其他政治团体在抗战将要结束时相继离去;反对动员全民进行抗日,再加上错误地实施了大量的战时措施,以及后来对沦陷区的“劫收”,而失掉了人民仅有的一点支持。

国民党有一支军队、一个党和一批官僚,但从来没有群众,这比战争给它带来的灾难更为深重,使它在抗战期间就失去了真正实现其统治的能力。

另一位美国学者S·帕佩侧重于对中国知识分子在内战中态度的探讨。

他认为,至少在抗战结束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国民党还是抱有希望的。

可是战后国民党在接收工作中所表现的腐败、无能和专横,对学生运动和改革要求的一味镇压,以及经济、财政政策的破产,逐渐使知识分子和一般人民离心;相反,共产党土地改革和城市政策的成功,尤其是对“统一战线”策略的运用,则赢得了人民的好感。

这种“民心”的转移,在决定国共内战的胜负上扮演着不容忽略的角色。

3.中共力量的发展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有五点:(1)有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前途有一个明确设想。

(2)拥有廉洁、公正、有才干的领导人。

(3)军队有严格自觉的纪律和人格上的平等,作战勇敢。

(4)保护工农利益,实行“减租减息”。

(5)成立了彻底民主的“三三制”联合政府。

宇野重昭认为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有四点:(1)共产党在抗战中获得了迅速发展,紧紧掌握了民心,并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年轻干部。

(2)蒋介石在抗战中过于害怕共产党力量的发展,采取保存实力的政策,以便在战后同共产党进行决战。

但这种政策造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也丧失了民心。

(3)毛泽东战术的高明,实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全面击败了国民党的进攻,接着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最后是实行敌退我追。

(4)共产党认识到人民不愿在抗战刚结束就打内战的民众意向的决定性作用,重新颁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顺应了群众的土改要求,赢得了民心。

美国学者J·P·哈里逊认为,共产党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才干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共产党人用被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驾驶了中国革命的原动力。

查默斯·约翰逊认为,共产党在中国取得政权应该看作是某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的胜利。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赢得群众的支持,主要在于唤醒了“农民的民族主义”。

这种战时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在战胜日本后建立新秩序的思想基础。

普赖斯认为,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胜利原因的部分答案,要到农村发生的事情中去寻找。

同国民党那种毫无魄力和非常表面的土地政策截然不同的是共产党对土地改革的异常重视。

当农民得到土地后,便积极参加生产和战斗,极大地改变了内战开始时共产党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导致了共产党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大陆学者的研究1.统治基础不牢固张益民认为,南京政府缺乏创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基本要素全民性的政治动员,因而其统治基础是很不牢固的。

1927年以后,国民党已不再把工农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

在乡村中把土豪劣绅当作其统治的依靠力量,但这些人除了剥削、镇压农民外,并不同国民党政权在真正意义上合作,而正是这些土豪劣绅在地方财政、税收、土地等重大问题上与国民党中央政权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在城市中,国民党与资产阶级因勒索战争所需钱财而产生了巨大矛盾,使这些人后来倒向了共产党方面。

军队也因腐败和素质低下而难以成为这个政权真正强有力的统治基础。

2.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国民党政权内部派系斗争严重,中央机构是各种势力和派系的大杂烩,省一级政权多是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实行权力交换的筹码。

这造成连绵不断的内战和派系纷争,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中央政府对全国的控制能力降低,成为威胁国民党政权生存的严重祸患。

3.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已腐败透顶,一系列倒行逆施使它很快丧失了民心,从而众叛亲离,迅速土崩瓦解。

其具体表现,一是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撕毁政协协议,单独召开“国民大会”,违背了抗战时已兴起的民主潮流,政治上陷于孤立;二是悍然发动内战,违背了全国人民盼望和平的心愿;三是接收大员“五子登科”,聚敛钱财,动辄以汉奸罪名镇压无辜者,查抄、没收其财产,使原沦陷区人民大失所望;四是错误地对待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连制造“一二·一”、“五·二”等血案,促使他们投入反蒋斗争,打乱了国民党统治秩序。

王俯民也指出,国民党政治腐败,政府官员循私舞弊、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不负责任;蒋介石带头循私,抗拒“打老虎运动”,致使物价飞涨,走私猖獗,因而一切币制改革均归失败;大量搜刮金银美钞,使企业主和中产阶级也深受其害,不再支持蒋家王朝。

结果是百政混乱,人民怨恨,失尽人心。

4.不解决土地问题学者们认为,国民党在其统治大陆期间,一直不解决土地问题,失掉了占全国人口80-90%的广大农民的支持。

军队中的农民子弟也无斗志,成为促使国民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因素。

金普森、张忠才在研究了1927至1937年国民党政府农村土地政策之后指出,这个政权在土地问题上所择取的对策的失败,注定了它在当时及其后的岁月里时时潜伏着政权根基的脆弱性和易被倾覆的必然性。

5.军事上的失败国民党发动内战师出无名,士无斗志,加上蒋介石指挥无能,致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溃,大批官兵纷纷起义投诚,最后兵败如山倒,直接导致了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

王沛认为导致国民党军事上崩溃的是其种种致命的弱点:兵心不固、民心不归、兵源不足、弹药粮食不济、军费难支、派系林立等等。

王俯民指出,国民党军队中实行逐级的私有制。

蒋介石以其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私有其中央军,其他将领也各自私有军队,以其军队为个人资本。

每临战阵,则以保存实力为宗旨,不肯增援助战,极易造成被各个击破之势,此为蒋介石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6.经济上的崩溃经济总崩溃起因于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

军费支出过大,财政赤字靠增发纸币来弥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财政金融的崩溃,这是促发国统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卖国的经济政策,官僚资本的膨胀,对农民的横征暴敛,破坏了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加速了经济总崩溃的进程。

国统区经济崩溃还与国民党控制的农村地区有限、农村经济受战争破坏严重有重要关系。

经济的崩溃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来源完全枯竭,再也无力进行战争。

到三大战役前夕,国统区经济实际上已经完全崩溃了,建筑在这一基础上的反革命内战的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皆唾弃国民党政府,民族资产阶级也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望,从而使国民党政府完全处于孤立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