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教学目的:1、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生活态度、政治立场、以及他对宇宙的奥秘,宗教的真谛所做的哲学思考。
2、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在本篇演讲词中所表达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和宗教感情。
2、理解“我的世界观”的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是为谁而生存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这些对人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入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予以关注的。
爱因斯坦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神给世人以巨大深刻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爱因斯坦1930年发表的名文《我的世界观》。
二、何为世界观《汉语大辞典》:“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在阶级社会中,世界观带有阶级性。
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也不同。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对立,辩证法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相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从哲学上来讲,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将它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通俗来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
我们现在也常常说和某人三观不和。
这里的“三观不和”其实就是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际上这三者是统一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三、作者简介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科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相对论的举例),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反对法西斯专制统治,放弃了德国国籍赴美国任教、研究。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1、家庭出身1879年3月14日,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古城乌耳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是个电工设备店店主。
母亲受过中等教育、爱好音乐的家庭妇女。
2、成长经历1)从小就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大学时代: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的时候,广泛阅读物理学大师的著作,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物理学的兴趣与日俱增。
3)大学毕业: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技术员。
4)划时代事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物理学,获得革命性突破。
补充:怎么理解相对论?有人问爱因斯坦,让他解释一下相对论。
爱因斯坦回答:“你在火炉旁边,和你的恋人坐在一起,当时间过去了五分钟,你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但是当你一个人坐在火炉边,火很旺,你觉得很热,让你呆上五分钟你都会觉得很煎熬。
这就是相对论。
”这其实非常好理解,比如大家坐在教室里上课,你们觉得40分钟太难熬了,但是如果是躺在寝室的床上玩手机,你可能才刚刚刷完一页微博,时间就过去了。
其实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当事人的感受不一样,做的事情不一样,也就有了时间上的过得快和过得慢的不同感觉。
四、创作背景《我的世界观》是爱因斯坦1930年发表的名文,最初题为《我的信仰》,展示了爱因斯坦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
当时法西斯专制势力正企图掀起战争暴力和其它种种暴行,爱因斯坦关注时事,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神给世人以巨大深刻的影响。
他年轻时受基督教和犹太教思想的濡染,但在接触了当时的科技读物后很快开始怀疑《圣经》的讲义,转而钻研科学。
后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认为所谓上帝即自然,宇宙是自发自为的,探索自然的规律和宇宙的奥秘就是最高的宗教。
五、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演讲辞,属于杂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谈一谈爱因斯坦在本文中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首先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
提问1:找到这一段的核心句。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然后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提问2:找到相关的句子。
民主主义;最后表明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态度和追求。
3、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宣告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只需要简单朴实的生活,表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坚持独立思考。
第二部分(5—6自然段):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反对一切暴力,呼唤和平。
第三部分(第7 自然段):高度评价人类对“奥秘”的勇于探索精神,坚守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
第二课时六、文章研读(一)分析作者在本篇演讲词中所表达的人生观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1)第1自然段中,作者表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明确: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爱):一方面是和认识的人,一方面是与我们不认识的人。
这是对人生命的终极意义的思考。
解释:“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着的”,也就是说,人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我们的愿望和行动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吃农夫种的粮,穿裁缝、纺织工人做的衣服,住泥土工人辛苦搭建的房子……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所以,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独自活着,人是为他人而存在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体验无论如何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些体验中,当属我们对家人和亲友的最贴近的‚爱‛的感觉最让人觉得珍贵,除此之外,每一个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的其他成员,无论工职的高低贵贱,性格是否与我们相投,都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间接增益于我,我应当感恩于这些事,生活俭朴,积极回馈,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或财产而偏见和歧视别人。
(2)怎样理解第2自然段中叔本华的“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
在他看来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
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意思是说人的意志是真实存在的。
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意思是说意志的对象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意志本身。
通俗地讲,一个人做一件事没有人能够真正阻止他,因为做不做这件事靠的是他的主观意识。
但是一个人如果想得到他想要的,那么就会牵扯到其他的因素,不会因他个人而变动的其他原因。
人应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边的,不是所有想要的都能够实现,所以应当保持乐观向上和宽容的态度。
这是爱因斯坦基于社会群体意识的严格自律。
(3)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当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理想?猪栏的理想——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作者的理想——真、善、美。
这是两种相对立的理想,猪栏的理想追求的是安逸和快乐,生活的目标是财产、虚荣、奢侈等庸俗的东西,这些在作者眼中是可鄙的。
所以我们说:怀有这种高尚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凡人,成不了名人。
虽然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进步上都是伟大的,但是他无法也不能改变大多数凡人追求财产、享乐的生活,而他追求的真、善、美,也得倚靠他认为庸俗的金钱来生活。
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即使他有高尚的理想,鄙视世俗的享受,但他还是得生活在世俗当中。
(4)保持孤独问:爱因斯坦为什么需要保持孤独?他害怕孤独吗?并不畏惧孤独,他认为与周围的人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地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使他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他写到“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与“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在独立思考的状态下,他能更好地关注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分析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1、民主主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政治民主,人格自由);——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恶痛绝。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2、作者是怎样来阐释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剖析了当时的俄国、意大利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精辟而深刻地提出“民主主义”的精华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受到尊重”,“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接下来一段,他提到了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的极度厌恶,他认为战争是卑鄙下流的。
爱因斯坦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分析作者的宗教感情1、作者的宗教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的奥秘的虔诚心态;二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三是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
所以作者的宗教感情其实指代着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爱因斯坦提出,“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并且把这种情感的体验上升到宗教的层面,“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这些话表明了爱因斯坦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坚定判断,也是他对“世界观”的回归个人的深刻而精辟的解读。
七、要点把握(1)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是:人是为别人而存在----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2)爱因斯坦的感恩之心: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3)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①人总有一死。
(无神论者)②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
③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④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政体。
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⑤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的,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
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八、内容书评文中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政治立场进行了清晰的阐明,也对宇宙的奥秘,宗教的真谛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
他有高尚的理想,鄙视世俗的享受。
他厌恶战争,呼唤和平,高度评价人类对“奥秘”的勇于探索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真正的统一。
在这篇文章里,爱因斯坦表达他对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的看法,还有他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态度,求真、创美、扬善是他人生的理想;正义、拥有责任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民主、文明是他对这个社会的希冀;和平、安宁,是它对这个世界的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