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目录综述 (2)环境空气状况 (3)水环境状况 (6)饮用水水源地 (6)长江南京段 (6)秦淮河 (7)滁河 (8)玄武湖 (8)金川河 (9)固城湖 (9)石臼湖 (9)农村地表水 (9)湖泊营养化 (9)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 (9)措施与行动 (10)声环境状况 (10)辐射环境状况 (11)措施与行动 (12)固体废物处置情况 (12)措施与行动 (12)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13)措施与行动 (13)综述2011年,南京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大局,坚持环保优先方针,以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全面开展“蓝天清水”工程;以环保创模复查为主线,全面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态市和生态区县建设;以关停整治污染企业为突破口,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治污设施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污染减排;以解决环境污染扰民问题为着力点,努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以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全力保障全市环境安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社会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达到159.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

全市把污染减排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出台了“十二五”减排工作计划,以责任状形式把“十二五”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

全年共实施减排项目170个,工业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3.0%的情况下,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含粉尘)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减少了3.86%、4.26%、6.3%和15.9%,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深化生态系列创建工作,其中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浦口生态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溧水生态县通过省级技术评估。

全市共建成生态镇8个、生态村50个、绿色社区24个、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区20条。

城区10条黑臭河道新技术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淳、江宁农村连片整治成效显著,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持续加大污染企业整治力度,全年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4万人次,检查企业1.3万家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100多件次,较去年翻了一番。

第一批污染企业关停整治行动打出了声势,173家污染企业基本关停、搬迁、整治到位,减少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3000吨和7500吨。

先后组织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涉铅企业、突出环境问题等多项专项督查,省、市挂牌督办的突出环境问题分别达到31件和53件,有力整治了违法排污企业,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通过带案下访、领导包案,解决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100多件。

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9起,确保了全市环境安全。

2011年南京公众环境满意率为70.9%,同比提升了11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环境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所好转。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全年良好以上天数为317天,占比86.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总体较上年略有下降,全市监测的282个水环境断面中,按监测的21项指标评价,167个断面水质达到功能类别标准,达标率59.2%,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持续优良;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保持平稳;辐射环境质量符合允许限值,维持稳定状态。

对照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为85.2分。

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空气质量虽有提升,但达标水平依然较低,与群众的感受差距较大,在全国、全省排名仍然居后,主要表现在灰霾天气比重较大、扬尘污染形势严峻、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等方面;水环境达标率有所下降,区县级以下饮用水水源地尚未全部达标,存在安全隐患,河道黑臭现象仍较为突出;全年南京市污染举报中心共接各类投诉30213件次,其中噪声类投诉占投诉总量的71%,噪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总体而言,全市环境改善情况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环境指标达标率偏低,群众环境满意率偏低,环境风险隐患偏高”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隐患任重而道远。

环境空气状况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南京市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2011年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年平均值为73.2,同比下降8.3个指数值,全年环境空气达到优秀和良好级别的天数为317天(API小于等于50为优秀,API大于50小于等于100为良好),占全年天数的86.8%,与上年相比,良好以上天数增加15天。

城市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指标南京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97毫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4.9%,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0.100毫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86.8%;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34毫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5.6%,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0.060毫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100%;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49毫克/立方米,较上年上升6.5%,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0.080毫克/立方米),日均值达标率为100%。

郊区县(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城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于城区。

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分别为0.086、0.030和0.027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

2011年建成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单位:毫克/立方米酸雨全市酸雨发生频率为30.9%,较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降水pH均值为5.02,酸性弱于上年的4.89。

城区酸雨发生频率为25.6%,较上年下降16.2个百分点;郊区县酸雨发生频率为43.4%,较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酸雨发生状况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2011年,全市工业耗煤量3032.57万吨,比上年下降4.9%。

其中燃料煤消耗2679.97万吨,较上年增加21.07%,原料煤消耗353.1万吨,比上年降低63.8%;燃料油(不含车船用)消耗57万吨,较上年增加40.4%。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6962.43亿标立方米,同比增加21.3%。

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含粉尘)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为12.63万吨、5.57万吨和15.03万吨。

措施与行动2011年,全市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与改造,完成了华能金陵、南化公司等脱硫、脱硝工程,完成20台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

进一步深化餐饮污染控制工作,建立源头防控、防治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减少餐饮污染扰民现象。

全市新建20条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规模以上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到100%,油烟净化设施有效运行率达90%。

持续深入开展扬尘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先后检查工地1.3万余家次,限期整改500多家,对31家施工单位亮红牌,停止招投标,对52家施工单位亮黄牌,纳入不良信用记录,在媒体曝光问题工地63家。

安装专业洗轮机53台套,对11家重点工地开展视频监控,租用5台干式吸尘机,开展了道路吸尘。

通过专项整治行动,扬尘污染控制无序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夏、秋收季节,实施全方位、长时段的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取得预期效果,环保部和省环监局卫星监测信息表明,我市境内2011年卫星火点数为14个(秋季无卫星火点),较2010年下降了51.7%。

深入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并取得积极成效。

全面实施轻型机动车“国四”准入标准,严禁不达标车辆上牌落户;继续实行黄标车、无标车区域限行,全年淘汰、转出黄标车等老旧车辆3.3万辆,限行区内黄标车基本淘汰完毕。

开展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完成157家加油站、106辆油罐车和6座油库改造。

水环境状况饮用水水源地主城北河口、上元门、城北、城南水厂、江宁区江宁水厂、滨江水厂、浦口区江浦、浦口水厂、六合区远古水厂、溧水县中山水库水厂和高淳县固城湖水厂等11个主要水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继续保持优良状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

长江南京段长江南京段水质稳定,除总磷超标0.2倍以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规划功能Ⅱ类水质标准。

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较去年下降3.6%、2.0%、28.8%和4.8%。

7条省控入江支流断面中有4个未达标,达标率与上年持平。

2011年长江南京段水质主要污染物年均值秦淮河内秦淮河水质总体好于上年水平,未达到规划功能Ⅴ类标准。

超标的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分别超标1.08倍、0.06倍和0.08倍,其余监测指标均达标。

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上升了8.7%,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下降1.2%、35.1%和28.2%。

外秦淮河水质总体与上年基本持平,未达到规划功能Ⅴ类标准。

除氨氮超Ⅴ类标准0.35倍以外其他指标均达标。

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下降了6.2%,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上升24.5%、17.6%和13.7%。

秦淮新河水质总体劣于上年,未达到规划功能Ⅳ类标准。

除氨氮超Ⅳ类标准0.55倍以外其他指标均达标。

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生化需氧量下降21.2%、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上升11.9%、35.2%和54.2%。

秦淮河上游水质各项指标年均值均达标,达到规划功能Ⅳ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总体略有好转。

2011年秦淮河水质主要污染物年均值滁河滁河浦口段水质未达到规划功能Ⅲ类标准,水质劣于上年,各项污染物除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超标0.04倍、0.33倍以外其他监测指标均达标;滁河六合段水质达到规划功能Ⅴ类标准,水质也劣于上年。

与上年相比,滁河水质有所下降。

玄武湖玄武湖水质劣于上年水平,水质未达到规划功能Ⅴ类标准,除总氮超标0.13倍以外其他指标均达标。

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石油类年均值下降20.0%,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年均值分别上升1.6%、12.4%、63.3%、29.2%和20.9%。

2011年玄武湖水质主要污染物年均值金川河金川河水质劣于规划功能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金川河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较上年下降26.1%和11.2%,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较上年下降23.1%,水质总体得到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