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二)性别差异的表现
男性:物体、事物 女性:人
3、社交和情绪
在应付各种紧张情境中,无两性 差异,但是女性比男性更易报告 和表现他们的胆小、怯弱和焦虑 等感受。
(三)性别差异的解释
荷尔蒙 大脑单侧化(男)
1、生物学因素
2、社会学习
二、性别角色
•
•
•
• •
(一)性别角色的相关概念 性别: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 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性别认同: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 解性别。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 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行为适当性的 期望。每个社会对男性和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小到服饰、 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一 套男女性别有意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 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偏爱: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长处的人格类型。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一)自我中心言语 重复 独白 集体独白
(二)社会化言语 1、适应性告知 2、批评或嘲笑 3、命令、请求和威胁
4、问题与回答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 情感联系;
•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 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
研究表明女孩对性别相适
(三)双性化教育或无性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 的人格类型: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 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 、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根据情况需要而作出不同表 现。双性化人格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 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它是一种兼有
(二)性别差异的表现
2、认知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 (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学前期男女认知 几乎没有差异,幼儿 时期女孩的智力略优 于男孩,但是不显著。
语言:女优于男 感知:男婴对视觉模式敏感, 女婴对听觉模式敏感 记忆:男孩理解和抽象记忆, 女孩机械和形象记忆 思维:男偏逻辑思维,女偏 形象思维
二、依恋的含义
• 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 持久的情感关系。(一般意义上的依恋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
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
• 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三、依恋的理论
第节
学前儿童性别的社会化
一、性别与性别差异
(一)性别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 本界定,即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 ”。
(二)性别差异的表现
1、身体与动作
男婴:身长、体重、肌肉 女婴:触觉和痛觉阈限 男婴从受精卵开始就显示出身 体生长的脆弱性。 120:100→110:100→106:100
• (2)回避型婴儿母亲的特点。 • ①对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及需要不敏感, 常不能及时意识到或忽视,更谈不上作出迅速 的反应; • ②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很少,对孩子没 有兴趣,不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 • ③对婴儿常常不是充满感情,而是怒气冲 冲,经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孩子。
• (3)反抗型婴儿的母亲特点。 • ①好像对婴儿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婴 儿甚至密切的身体接触; • ②对婴儿的信号、需要常常错误理解, 或捉摸不定,作不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 ③对待婴儿的行为,态度多变、不稳 定,对婴儿的态度与方式依赖于自己的心 境、情绪。
语 法 结 构 的 发 展
口 语 表 达 能 力 的 发 展
语音的发展
3岁前基本能掌握本民 族的全部发音
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增加 词类范围扩大
3-6岁时词汇量增加较快的时期,6岁 儿童的词汇量较3岁儿童增加了3-4倍 儿童掌握词汇类型的顺序一般为:实 词、虚词
实词掌握的顺序为:名词、动词、形 容词、其他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请同学归纳总结
三、同伴交往的方式
• 游戏 • 共同活动 • 随机交往
四、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 (一)婴儿的同伴关系
• 客体中心阶段 •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四、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 (二)幼儿的同伴关系 ——游戏
人缘儿
嫌弃儿
忽视儿
五、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 • • • • 教育方式 身体吸引力 行为特征 认知能力 教师的影响
四、依恋的类型
埃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 安全型 65~70% 回避型 20% 反抗型 10-15%
五、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
1、母亲的抚养方式 2、婴儿的气质特点
• (1)安全型的母亲的特点。
•
• • •
•
①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需要非常敏感, 并给予迅速的反应; ②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而非以 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或把自己的行为习 惯强加给婴儿; ③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婴 儿的接触总是充满爱抚; ④积极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并在 他们需要的时候对他们提供帮助和保护; ⑤喜欢与婴儿的密切的身体接触,如搂、抱、 亲吻婴儿,并从中感到快乐和喜悦。
(二)性别角色化的发展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认同(2-3岁)
性别稳定(4-5岁) 性别一致性(5-7岁)
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家庭 学校
社会传媒
(二)性别角色化的发展 3、性别角色化行为的发展
——游戏中的玩伴与游戏的内容 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在很早 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 行为的遵从没有男孩那么 得很早,2岁的女孩就表现出更喜 的年龄就有了性别差异。 研 究 表 明 , 14-22 个 月 , 女孩玩卡车比男 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欢吵吵闹 严格 —— 男孩 —— 卡车和小汽车, 闹的同伴男孩。到了3岁,男孩就 孩玩布娃娃更多。 女孩 —— 洋娃娃或柔软的 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女孩作为 玩具。 伙伴。
积极词汇的增长
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混沌一体——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 简单——复杂 3、句子结构 不完整——完整 4、句子长度 短——长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3-6岁幼儿 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顺序性、完整性、 逻辑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随着年龄的增 长日趋完善 顺序性发展最好,逻辑性较差
三、学前儿童言语的交际功能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语言
一、语言准备期
产 生
理 解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2、牙牙语阶段 5个月左右出现,9个 月达到高峰
牙牙语的作用: 学会调节和控制 发音器官的活动
未分化——分化
发声不具备 信号意义
前言语交流
啼哭、注视、手势
二、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语 音 的 发 展 词 汇 的 发 展
• 按照鲍尔贝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个周) •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 到6-8个月) •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 的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 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 • 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18个月-2岁以后)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 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 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指同龄人间 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 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 种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哈特普 垂直关系 水平关系 垂直关系——水平关系 权威—服从 平等—互惠 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 交往,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 于与年幼儿童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