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锅炉安全控制技术——过热蒸汽温度安全控制正式
版
锅炉安全控制技术——过热蒸汽温度
安全控制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现代锅炉的过热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工作。
过热器出口温度是全厂工质温度的最高点,也是金属壁温的最高处,在过热器正常运行时已接近材料允许的最高温度。
如果过热蒸汽温度过高,容易烧坏过热器,也会引起汽轮机内部零件过热,影响安全运行;温度过低则会降低全厂热效率,所以电厂锅炉一般要求过热蒸汽温度偏差保持在±5℃以内。
过热蒸汽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是锅炉控制中的难点。
目前,很多实际系统并没有
达到控制指标的要求。
其主要原因有下述两方面。
(1)扰动因素多变化大
表18—1列出了各种扰动因素对过热蒸汽温度的静态影响关系。
(2)控制通道滞后大
控制过热蒸汽温度的手段总是调节减温水量。
控制通道的动特性与减温器的安装位置有关。
假若能将减温器装于过热器的出口,显然控制通道的滞后要小得多。
但是这样的工艺流程对过热器的安全是不利的。
为了保护过热器不超温,工艺上总是将减温器安装在过热器的人口,这将带来控制对象较大的滞后。
过热蒸汽控制对象特性可用一阶加线滞后来近似。
线滞后r 和时间常数丁的大小还与减温器的形式有很大关系。
表面式减温器的滞后较大,,约为60s,T约为130s;混合式减温器滞后较小,t约为30s,T约为100s。
过热蒸汽温度安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案见图18—15和图18—16。
图18—15的方案是两个温度的串级控制。
设计该方案的前提是减温器到过热器之间有预留孔,允许安装测温元件测取θ₂。
图18—16方案用减温水流量作副回路。
由于锅炉进水系统往往合用一根总管,然后分两路:一路作为锅炉汽包的进水;另一路是减温水,这就造成锅炉液位控制系统和过热蒸汽温度系统的严重关联。
而设置这种流量副回路可大大削弱这种关联的影响。
烟道气温度日,往往是该温度系统的重要扰动,在这里通过设置前馈控制减少它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的工艺情况,过热蒸汽温度被控过程的难控程度具有极大差异。
假若减温器采用混合器,而
且在减温器出口又允许安装测温元件,对这种情况只要采用图18—15方案,即能得到很满意的控制效果。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