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受贿罪中的“特定关系人”

新型受贿罪中的“特定关系人”

新型受贿罪中的“特定关系人”
学界新说
受贿罪中“特定关系人”的提法,在2007年5月30日,中央纪委印发的《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首次出现,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同年7月8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重申了“规定”中特定关系人的概念,但并没有作出新的界定。

“特定关系人”的
本质特征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有关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来看,非公职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行为,本来就可按照受贿罪定罪处罚,这一点应当不存在疑问。

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在以往的刑事司法审判中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新的受贿行为不断出现,例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请托人予以“方便”,但并不亲自收受财物,而是由自己的亲属、情妇(夫)、亲信等“代劳”。

这种假他人之手实施的权钱交易行为,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特征,但是与传统的典型的受贿行为明显有别,有必要作特殊规定。

与国家工作人员存在共同利益应当是“特定关系人”存在的基础与前提。

也正是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共同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互依存、相互分担,对于外界来说,他们就属于“利益共同体”。

因此,行为人是否具备受贿罪中的“特定关系人”身份,关键看他们之间是否属于“利益共同体”,是否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特定关系人”的
具体范围
从刑事司法实践的角度讲,很有必要就“特定关系人”的具体范围进一步明确。

也就是说,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情妇(夫)可以与国家工作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但“特定关系人”还包括哪些群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1、通过“其他亲属关系”形成的“特定关系人”。

国家工作人员的亲属范围并不限于近亲属,现实生活中,通过攀亲结识的七大姑、八大姨并不少见,这种“远亲”有时甚至可以超过“近亲”,完全有可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2、通过“老同学”关系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同学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之便实行权钱交易,在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

3、通过“老上级”关系而与第三者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因为“上下级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这种关系虽较之于直接的共同利益而言具有间接性,但是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4、国家工作人员的“司机”。

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某些领导的专职司机,长期为领导开车,成为所谓的“亲信”。

他们在获得领导的信任之后,完全与这类国家工作人员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

因此,他们也可以说与国家工作人员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

5、国家工作人员的“校友”、“老师”。

这种校友、师生关系主要是基于情感网络,国家工作人员与其校友或老师之间可能不存在任何物质利益上的关联。

但是,如上所述,共同的利益并不限于共同的物质利益,共同的政治利益、共同的情感利益也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