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企业专利战略属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专利战略成为重要的竞争战略。
本文以资源观的角度审视企业专利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为提升我国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认识,以及加强企业的专利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企业专利战略资源观持续竞争优势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而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成果,只有得到法律保护才能发挥它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竞争的热点又集中到了知识产权的竞争。
目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技术合作、产品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前提和基础。
2002年世界范围内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达11.5万件,比2001年增长10%。
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的投资者和产业连续12年位居专利申请排行榜前列,其中美国2004年的专利申请件数高达4.46万件,约占世界全部申请的39%。
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上述产业的发展中,我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专利权的制约。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将与发达国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竞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产品的技术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专利作为无形资产,不仅具有客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代表着企业的长远竞争能力。
基于这一现实状况,本文从战略理论中的资源学派视角出发,将企业专利看作是一项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探讨企业专利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以期提高中国企业对专利战略实施的认识。
资源观理论
1959年,彭罗斯(penrose)在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企业资源管理理论基本思想的看法和见解。
20世纪80年代,以Wernerfelt的《企业资源基础论》、Barney(1986,1991)的《战略要素市场:远见、运气和企业战略》和《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Perteraf(1993)的《竞争优势的基石:基于资源的观点》为代表,研究人员开始系统地从资源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正式意义的资源理论逐步成型。
20世纪90年代后,资源理论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心能力、动态能力方面。
资源理论强调资源(包含能力)的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理论的兴起,能力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将资源中的一个特定要素——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
资源学派对资源有比较多的定义。
例如,Wernerfelt认为,资源应包括给定企业的任何优点和弱点。
Barney把资源总结为三类:物质资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地理位置、原材料等,人力资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包括员工的培训、经验、关系以及经理人员和员工的远见等;组织资源(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 ce)包括企业的正式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与协调系统、组织的非正式关系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Daft则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控制的促进战略实施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因素。
之后Teece、Plsano、Shuen等人将资源界定为企业中难以模仿的专用资产。
在Teece等人的论文中,“undifferentiated inputs”(包括土地、普通劳动力和资本等)或者说“易逝性资源”(Arrow,1996)并不属于资源的范围。
以上研究者出于不同视角、不同范围对资源进行了定义,但是并未能将资源与能力区分开来。
Grant(1991)首先对此做出了尝试,他认为资源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相比较而言,能力则是指完成一定任务或活动的一组资源所具有的能量。
Amit和Schoemaker(1993)进一步对二者进行区分,在他们看来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获得要素的组合;与之相对应,能力涉及到企业配置资源的能量,通常是资源的组合运用以及运用组织流程来达到期望目标。
尽管对资源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但考虑到理论综述的完整性,笔者认为,以目标为导向,给资源下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是可取的:资源是直接/间接、实际/潜在的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它有不同的等级,是包含能力的资源。
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贝赞可、德雷诺夫、尚利在《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当公司的表现超出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就获得了竞争优势。
HoferSchendel(1978)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市场位势。
在这里,学者只是对竞争优势有一个大致定义,但是持续竞争优势是否与竞争优势有所区别呢?Barney将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做了明确区分,他认为当企业实施一种价值创造战略,而该战略没有被任何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同时执行时,该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当该价值创造战略所带来的利益不能当前的和潜在的被竞争对手复制时,企业便拥有了持续竞争优势。
在这个区分中,可以看到:首先,竞争对手不仅仅指现有竞争对手,而且还包括将来会进入该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
其次,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要经历一个时间段(Periodof Calender Time);相反,它取决于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只有当竞争者所有模仿的努力都停止后,企业仍拥有竞争优势,所以是可持续的。
最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企业永远保持竞争优势(Lastforever)。
由于不可预料的变化(unanticipited change),或者说“熊彼特毁灭”都可能重新定义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关键资源。
持续竞争优势包含两方面含义:企业的某一具体竞争优势的持续;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发展期内的竞争优势的持续(蒋学伟,2002)。
资源观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在分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问题上,资源基础论基于两个假定。
第一,资源异质性,资源基础论假定行业内企业控制的资源具有异质性;第二,不完全流动性,资源基础论假定资源并不能在企业间完全流动,从而企业间资源的异质性可以长期存在。
资源基础论正是从这两个假定出发来分析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
由于资源的异质性以及不完全流动性,企业获取优势资源(Superior Resource),存在一种“机制(mechanisms)”阻止资源在行业间扩散。
在持续竞争优势所需要的资源特性(条件)方面的研究,笔者给出以下一些学者的研究及其结论,以证明资源观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
Wernerfelt注意到企业资源对竞争优势的不同作用,并提出“富有吸引力资源”的概念,他认为,企业要确定资源的等级(identifyclasses of resource),分析资源获取较高租金的潜力。
虽然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但并未指出这些创造租金的资源特性;他只是列举了一些有吸引力资源的例子,比如顾客忠诚、原材料的可获性、经验、技术领先等。
Reed和Defillippi沿“因果模糊性——模仿障碍——持续竞争优势”分析模式进行了深化研究。
他们认为意会性(tacitness)、复杂性(complexity)和专用性(specificity)的结合,可以导致因果的模糊性,并且效果远远大于各个因素效果的简单叠加。
意会性、复杂性和专有性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因果模糊效应和模仿障碍。
由于资源的三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