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NGO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展望杨晓娟2010171345在当今中国,“NGO ”还不是一个被很多人知晓的名词。
它的全称是“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意为“非政府组织”,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愿者的组织。
也就是说,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使;NGO不是企业,不靠利润驱使。
NGO的原动力是一种志愿精神。
NGO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
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当国家体系中的政府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失灵)、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又囿于利润动机不愿提供公共物品(市场失灵)时,NGO 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弥补了政府和企业这两种主要的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把NGO称为与政府和企业相平行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或者将其组成的整体叫做“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
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足鼎立”的社会。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世界各国对NGO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其叫法也不相同。
例如西方一些国家称其为“第三世界”、“公民社会”等。
而在我国由于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我国的文化习惯和历史因素,我们采用“民间组织”这个概念。
而这也正隐喻了当下我国NGO生存现状。
事实上,NGO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它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基督教传统、人道主义传统和慈善传统。
基督教传统早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教会在欧洲就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
和其他几大宗教一样,基督教也教诲人们要行善、要有怜悯之心。
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具有各种功能,例如传播农业技术,同时还是学习和艺术的中心,另外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分发救助物资。
当进入了现代民族国家和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教会仍旧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他们发动当地的资源救助农村的穷人和患病者,还带头为工业革命造就的新兴城市人口提供一些以前没有的援助。
而且,通过每周从信众中募款,教会确立了救济的传统。
这是世俗的慈善机构经常性的捐献的重要的先例或者说是模版。
人道主义传统1856年,在意大利索尔弗里诺镇(Solferino),瑞士银行家亨利-杜南(HenriDunant)亲眼目睹了法兰西和撒丁岛联军与奥地利军之间的激战。
这是19世纪最血腥的战争之一,伤亡数千,其中很多伤员完全因为伤口得不到及时的包扎、大量失血而死。
被血腥杀戮震惊之余,杜南积极组织当地居民将伤员抬下战场。
此后,杜南做出了种种努力,希望现代战争人性化一些。
他本人很富裕,社会关系相当广泛,还十分坚定。
在他的努力下,国际红十字运动兴起,16个欧洲国家于1864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承诺“允许医务工作者进入战场;允许医疗物品的供应;认可并尊重著名的白底红十字作为中立的象征”。
实际上,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际法,而且完全出于个人的、非政府的想法和努力。
《日内瓦公约》签署60年后国际联盟才告成立,90年后联合国才正式形成。
亨利-杜南以公民个人的身份发起的这项活动标示着人道主义机构独立于政府和教会之外而成立的新时代。
在接下去的150年里,涌现出了更多的此类机构,各机构的规模也稳步扩大。
同样的,其他几个最知名的机构也是为了回应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灾难而成立的。
如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国率先成立的紧急救助儿童基金(后来迅速发展成为救助儿童会国际联盟),向中东欧各国派遣志愿人员,派发救灾物资。
1937年,一位报道西班牙内战的英国记者创办了另外一个大型的儿童机构,国际计划(原名为“战争儿童培养计划”)。
国际小母牛项目也是发源于这场战争的救助工作。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英国公民成立了牛津救灾委员会,为希腊平民提供救助。
后来,乐施会(获名于牛津救灾委员会当时使用的电报编码)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救助和发展网络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生在非洲尼日利亚东部比夫拉地区(Biafra)的战争促成了另一个领先的国际NGO--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成立,它的工作方式新颖、独特,不仅提供直接的援助,而且还表达自己的意见,吸引公众关注人道主义危机,谴责践踏人权的任何行为。
慈善传统19世纪当工业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腾飞之时,一个新的企业家阶层开始积累财富,并很快超过拥有土地的贵族们。
一些暴发的工业资本家捐出一部分个人财产创办了慈善性质的基金或基金会。
尽管这类慈善行为在欧洲亦有发生,但是主要和美国联系在一起的。
时至今日,全美国共有约6万5千家私人基金会,每年共计花掉3百亿美元。
私人的拨款基金会通常不把自己视为“NGO”。
“NGO”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之前,这些私人基金会就存在已久了,自认为是一个独特的慈善圈子。
而美国这种慈善传统正是基于美国在成立是所倡导的互助与自助相结合的传统。
在对NGO整体有一个大概了解后,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NGO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发展历程、种类、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存在的问题。
发展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NGO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66年的初始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出于政治吸纳的需要建立了青联、妇联、工商联、科协等大型的人民团体和大量学术性、文艺类社会团体;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8年的停滞期。
这一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已成立的社团几乎停止了活动,也没有成立新的社团;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5年的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社会团体大量涌现,特别是行业协会、基金会发展非常迅速;第四阶段从1995年至今。
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中国NGO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NGO在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发展中亦扮演了新的角色。
从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NGO的几个特点:我国最早NGO是政治需要的产物,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NGO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种类根据诞生途径分类:“自上而下”的NGO和“自下而上”的NGO。
前者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型、事业单位改革等,由政府部门主动组建甚至运作,挂靠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用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分流人员等目的。
因此,又称作“官办”NGO。
后者是由公民基于社会需求发起,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称“草根”NGO。
根据存在形式分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根据作用分类:发展取向的NGO和其他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济、难民救援以及同人权相关的各类活动NGO。
按照世界上一般的看法,非政府组织是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实行自主管理的、志愿性的社会中介组织,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
非政府组织活动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在乡村发展扶贫、教育、保护妇女儿童、计划生育、卫生保健、扶持小企业、社区发展、合作社与信贷体系的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数量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在活动。
鉴于当前国际社会已摒弃传统的发展概念,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的说法,上述领域里活动的非政府组织都可称之为发展取向的非政府组织,即它们都致力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发展取向的非政府组织构成了非政府组织世界的主体。
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NGO与政府:从NGO的产生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为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而产生的,它与政府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我们都知道,在社会服务的层面,有许许多多的细碎工作需要执行。
在一个大社会、小政府的背景下,政府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资源调配的中心,许多具体的执行工作,政府部门因为人手有限,并不直接参与。
因此,政府通过外包或者购买NGO的服务来由NGO完成这些工作。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NGO开辟了一种新的发展空间,获得了全新的,而且潜力非常巨大的获取资源的渠道,最终实现双赢。
另外,对于一些NGO组织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活动,如扶贫、环保等,政府也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
但在现实情况中,我国民间组织与政府却总体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
实际上NGO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可以提供社会服务,这种功能政府是欢迎的。
还有一方面NGO也是一种集体行动的方式,它往往会挑战政府的权威,而这个政府就不太喜欢。
所以政府对NGO往往是一种比较矛盾的心态,因此它采取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政策。
但这个政策有一个度的问题。
比如过去我国政府或者新一届的政府,往往责任感是比较强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大包大揽,这样不会给NGO留出更多发展空间。
因此,NGO能否与政府协调发展,关键看政府如何定位自己的责任以及政治上的开放性。
总的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NGO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但与理想状态仍有很大差距。
NGO与企业:我们知道企业作为社会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赢利外,还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
体现在行动上一般有进行一些项目建设如建立希望小学等或者赞助NGO。
对于社会责任项目建设,由于企业对其执行和监督捉襟见肘,因此它就会将该项目交给专业NGO处理,而其提供资金支持。
这样,就为NGO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另外,对于赞助NGO,双方应该是一种自愿的、相互独立的关系。
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双方并不是独立的。
例如,许多NGO接受企业的赞助,这样他们就不会做损害企业利润的事,而当民众利益和企业冲突的时候,它们就缩回去,不会站在公民社会的立场据理力争。
而这种做法是与其宗旨想违背的。
我们前面提到过,中国的NGO 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团体呈现出空前的增长势头;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认同了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大的空间。
据统计,到1998年底,中国的NGO 大约有87万个,日益成为促进中国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相较于西方成熟的公民社会,目前中国绝大多数NGO 尚处于“婴儿期”,其生存和发展受到来自体制内外的多重制约。
专门从事民间发展研究的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曾说过“中国NGO 从成立到发育再到壮大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存在障碍”。
因此,它尤其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下面就从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我国民间组织所遇的障碍。
一、法规、政策的滞后(外因)1、注册难其中包括三个门槛:⑴要求有一个“主管部门”。
目前,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其登记注册主要依据三个国务院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
其中规定;登记注册管理由各级民政部门来管,而日常性事务由业务主管单位来管。
再成立登记时,发起人必须要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