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法的发展与我国的民事立法(一)第一个问题,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
人格权制度是对生命、健康、名誉、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加以确认并保护的法律制度。
作为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以来形成发展的一项新型民事法律制度,人格权制度在法、德民法典中并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一百多年的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法治的进步,人格权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其类型与具体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人格权制度在民法典中的位置引起学者极大的争论。
到目前为止,有关人格权的制度,现在各国民法主要还是通过判例来确认的。
在《德国民法典》里面它只有几个条文来反映人格权。
在和德国学者讨论人格权制度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它完全是学者根据法官的判例总结出来的。
但是在最近的一些象魁北克民法等等里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格权条款。
所以很多的学者认为,人格权随着人格权制度的发展,人格权在民法中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格权将来会逐渐的成为民法里面一项独立的制度,这可以说是未来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在我们国家民法典起草的过程中,对于人格权是不是应当独立成编,这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问题。
基本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们的民法典学者建议稿现在采纳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这种观点。
所以,在民法典草案的第一稿里面就设立单独的人格权编。
为什么我们要确立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制度?我想主要有一下几点理由:首先,人格权独立成编本身它是符合民法典体系结构的要求。
同时,也更符合民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
另外,民法主要调整两块关系,一个是财产关系,另一个是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民事权利里面的分别表现为财产权和人身权,民法所确认的财产权主要是物权和债权,这两块现在已经从罗马法到德国民法典分别独立成编。
但是有关人身权这一块,就是民法典草案里面人身关系来反映的人身权,而人身权一直没有得到法典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加以确认。
这本身就是从体系上、从民法内在的结构上是有缺陷的。
而且它也不能完全反映出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这种体系的缺陷很大程度的表现在传统的民法它过于偏重对财产权的保护。
但是,也没有对人身权,特别是对人格权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所以说,传统的民法存在着这样一种重物轻人的现象。
因此,如果人格权独立成编可以弥补民法的这一缺陷,使民法的体系得以完善。
第二点,我们之所以强调人格权要独立成编,因为人格权这个概念本身它和人格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所以,有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人格权独立成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人格权本身可以包括在主体制度,因为主体制度反映在人格,人格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涵盖人格权,事实上有一些国家的民法确实是这么规定的,就是在公民里面具体规定了人格权,把人格权和人格完全的结合在一起或者是混同在一起。
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民法学上一定要严格的区分开。
这主要是因为从民法上,我们所讲人格它主要是取得一种主体资格,就是它作为一种民事主体的资格,也就是一种权利能力。
在具备了这种权利能力和具备了这种主体资格(或者说人格),它才能够具体的享有民事权利。
在现代民法里面,自然人人都具有平等主体资格,法律都承认他都具有一种人格,并且都承认具有一种平等的人格。
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人享有的人格权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所以,人格权和人格是一定要区分开的。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就是,人格权如果和人格这个概念混淆在一起,它就必然会遇到法律上的一个难题,那就是人格权如果它是作为一项权利存在,它可以成为侵权的对象,并且成为侵权法所保护的权利和范围。
但是如果人格权它不是作为权利存在,而是作为人格、作为一种主体的资格,它是不能够成为侵权的对象,也就不能够受到侵权法的保护。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曾经生命健康权、自由权是不是人格权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很多的学者认为,象生命权他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人权,他和人格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他不是权利,是一种主体的资格所包含的内容。
但是《德国民法典》在八百二十三条规定侵权对象的时候,回避了生命是不是一种权利,只是提到生命、自由。
当时对它是不是一种人格权,一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德国的判例逐渐承认生命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并且出现了很多的判例。
对生命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可以提起民法上的保护,通过精神损害赔偿,包括财产的损害赔偿,实际上是确认了它可以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存在。
如果确认他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存在,前提就是必须要使它和主体人格这个概念相分离。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一定要建立一个与主体制度相分离的一项独立人格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就是要强化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
从民法整个体系上来看,我们要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侵权行为制度,我们的侵权法也要独立成编。
与此相适应的人格权法也应当相对独立,因为侵权之所以独立成编,它是建立在各项民事权利已经独立成编的基础上的。
因为侵权它保护的对象就是民法的几项基本的权利,(如物权、债权、人格权、知识产权等)当侵权已经形成了一项独立成编的制度以后,它就必然的要求人格权也必须要独立,这样一个独立的人格权制度,正是侵权能够独立成编的基础。
因为先有人格权,然后有物权、债权,最后才形成完整的侵权,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体系。
第三点,人格权它只有独立成编才能够建立一套自身的、完整的体系。
假如我们把人格权仅仅规定在人格里面,那么我们在立法技术上也遇到很多的困难。
因为人格权它即有一般的规定,又有具体的人格权;具体的人格权也包括公民人格权和法人人格权,如果我们放在主体资格里面来规定,我们究竟是把人格权放在公民里面,还是放在法人里面;既便我们把公民的人格权放在公民里面规定,法人的人格权放在法人里面规定,有关人格权的一般规则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位置来对它进行规定。
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人格权的规定它是非常的散漫,它就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
只有把它独立成编,才能够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体系,特别是考虑到人格权制度本身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权利结构,我们要使人格权制度在法律上留下一个发展的空间,我们就要在里面设置很多的都底的条款。
这些条款如果放在人格里面去规定是没有地方能够规定的,这样的结果最后就造成人格权始终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体系。
第四点,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我个人之所以呼吁一定要建立一套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强化公民的人格权的保护。
换句话说,也就是强化对人权的保护。
实际上我们讲的人权主要包括两块,一块是政治权利,一块是民事权利。
所以,民事权利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人格权;当然,财产权也可以说是人权的组成部分。
但是人格权是最重要的就是人权。
我们建立一套独立成编的人格权制度,而且把它放在民法的各编之首、各类权利之首,这本身就是起到一种宣示的作用。
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民法典中人格权处于一种优越与财产权和其它的权利来进行保护的一项权利,这本身可以起到一种对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权全面保护的宣示作用。
我认为,这在我们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我们要看到,我们的《民法通则》本身就是在列举各项民事权利,并且把人身权放在各章之首,而且把它与其它的权利相并列,并且作为一项重要权利把它突现出来,这个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我一直认为,《民法通则》对民事权利的规定,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人格这个概念,我们不知道个人对他的名誉、隐私、肖像等等还可以享有一种权利。
我们最多只能理解对生命健康可以受到刑法的保护,我们的法律几千年来并不承认对生命健康也可以在民法上受到保护。
所以,在文革的时候甚至引发到把人随意的侮辱、诽谤、剃阴阳头、架飞机等等。
但是没有人想到这是对人格权的侵害,因为我们没有这种观念。
所以《民法通则》第一次确认了人身权,我们的法院才开始受理有关人身权侵害的案件,我觉得这是形成历史上人权保护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同时,也是我们几千年来对公民权利或者是法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种宝贵经验,我们当然应当把他继续保留下来。
我们的《民法通则》已经把它作了一项和其它的权利相并列的权利加以规定,而且放在各种权利之首,其它的权利都已经独立成编了,当然人格权也应当独立成编。
所以,这就是我想讲的可以预见我们将来民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问题,讨论一下几项具体人格权的发展。
首先,关于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布兰代斯和欧文他们两个人在19世纪末期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后来被美国的判例所采纳,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采用,并且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具体人格权。
隐私权在现代社会中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隐私越来越受到保护。
有的学者就概括现在社会的特点,就是对于政府的行为越来越要求公开透明,对于个人的隐私越来越要求受到法律出保护。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要越来越加强。
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个人生活情报的收集和泄露就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因为网络对个人情报的收集越来越容易,同时一旦传播,它可以向全世界传播,而且可以变成无数次的下载。
所以,它对个人隐私的侵害可以说是任何的媒体所造成的后果都无法比拟的。
许多国家都认为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保护方面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网络技术本身的保护,另一个方面是对隐私的保护,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比如说对生命信息、遗传基因的保护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
因为从基因里面,一根头发可以了解到一个人全部的生理特征、性格特征,这就是一个人基本的、最重要的隐私。
如果要是随意披露的话,对个人权利的侵害是非常严重的。
另外比如高倍的望远镜、透视的照相机等等,这些都对个人的身体的隐私、生活的隐私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笑)其次,隐私的概念本身也得到了扩张发展。
最初人们认识的隐私指的是个人私人的生活的秘密,但是以后逐渐扩张到对姓名、肖像等等这些保护。
所以,在美国法中对隐私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含了我们人格权里面列举的各项隐私权的事项。
我们在讨论人格权制度的时候,我们充分的考虑到了隐私权发展的趋势。
所以,在我们的民法典草案里面,我们列举几项隐私权。
首先就是个人的生活秘密,除此之外还包括;一是自然人的生活安定和宁静,或者叫生活安宁权,就是个人有权对他们的生活安宁享有一种权利,并且有权排斥他人对他正常生活的骚扰,这样一种权利的侵害也是对隐私的侵害。
所以,国外有的判例里面对电话的骚扰、往别人信箱里面放一些垃圾信件,也是一种对隐私的侵害。
第二个方面,自然人的住宅不受清扰的权利。
住宅的自由本来是物权的范畴,应该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它属于财产权的范畴;但是在现代民法里面,也认为私人的住宅本身为个人形成了一个生活活动的空间,而对私人空间所享有的权利,它就属于隐私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