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在党的十七大会场内外,奏响了关注民生的“大合唱”,民生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日益凸显出来,彰显着执政为民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着民生问题不断迈向现代文明、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一、民生的科学内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何谓民生,就是指与现实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人文精神特征的整体式样。
民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不断上升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发展过程,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不同,民生的内涵要求不同。
建国初期的民生问题,以解决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基本前提。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
它不仅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问题,还包括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等更高的诉求。
用科学发展观来诠释民生问题,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民生何以成为问题民生是中国的千年问题。
民生问题,民心问题,国运所系。
从秦皇汉武开始,民生问题就一直是中国历次朝代兴衰的核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勃兴之间,民生为大”,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
到了近代,民生问题正式成为严肃的政治问题,它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之一。
从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以“不争论”的姿态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成为问题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第一,资源的不公正分配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之间的悬殊日益拉大。
譬如教育总体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国民在教育消费上的相对差距却拉大了;医疗问题同样如此,医疗资源的极不平衡,使得本来就不高的总体水平更加解决不了普通百姓的健康医疗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仍然存在;尽管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你住进了豪华别墅,而我住进了普通民宅,这就容易产生差距感和“鸿沟”意识,于是,民生问题就产生了。
第二、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认同差异,使得一部分民众产生了认同危机和信任危机。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但从改革的进程及改革的结果看,有的人信念动摇、道德失衡、精神沮丧、诚信打拆,使很多人的生活预期不定,压力加大,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依然会为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彷徨。
第三、腐败问题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失衡和认同危机。
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得曾经指出:社会的官民分野是一种自然演进的结果,但是由于有些人沉湎于当官所得之好处,所以总是希望“久居要津”。
使得一些人不惜血本,跑官要官买官,一旦为官从政就侵吞公共财产,中饱私囊,搞特权、图享乐、谋私利,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认同危机就由此产生了。
第四、社会发展的结构失衡与社会政策的短缺带来民生问题。
经过30年的政策开放,发展结构有明显失衡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失衡的状态: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
这种发展结构本身的不合理和失衡、使得民生问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体制、机构、制度方面的问题,不能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期,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民生问题至关重要。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
改善民生的过程,既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锤炼和改进干部作风的过程。
广大干部只有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赖。
第六、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只有加快社会建设,努力营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讲话时明确提出:“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这就给我们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第一、教育是民生之基。
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关系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优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选派优秀教师和有识志士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等措施,使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初见成效。
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只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只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逐步实现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只有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异地接受义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兴国战略。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
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从劳动力供给看,全国城镇年均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3000万人,就业缺口在2000万人左右;从劳动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
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达495万人,其中351万人实现了就业,仍有144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可见,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
年度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
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解决民生问题,首要任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分配不公,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在收入分配上高度平均的国家,基尼系数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中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0.24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不断上升,现在已经达到0.47,超过0.4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确定了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了正常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措施,缩小区域差距、行业差异、贫富差别,逐步减少分配不公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延伸、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健全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使社会保障机制长期稳定运行;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积极推进社会保险立法,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第五、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
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每个人都免不了生病,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
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