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我国农业基础研究的重点与方向针对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需求及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力,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开展工作,其重点是:1、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使我国在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等作物杂交优势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棉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2、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的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为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新途径。
3、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创新及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重点在水稻、小麦、大豆中发掘新基因,开展基因的标记、克隆、转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4、粮食作物高产优质的生理及分子基础研究。
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不同层次上对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抗逆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为大幅度提高农作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5、水稻生殖发育重要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获得较为完整的水稻生殖发育及禾谷类作物中利用遗传操作的方法,为有效的改善作物生产能力和品质发挥直接的效应。
6、畜禽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开展畜禽功能性基因组(猪)及重要经济性状(肉、蛋、奶)基因定位研究、畜禽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全面提高畜禽遗传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7、重大畜禽疫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
为下世纪研究开发防检技术和基因工程产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政策,提高动物防疫技术整体水平、丰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8、森林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
研究森林植被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机制、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与土壤环境影响机制、森林植被下垫面与大气水热耦合机制、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协同变化的调控机理,为我国国土保安和生态环境安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我国生态工程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9、土地资源演变规律可持续利用机制研究。
揭示中国土地资源的形成过程、演变机理和地域分布规律,预测中国未来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空间格局。
寻求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未来十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大方向一是农业生物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调节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并形成一大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是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高新化将成为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海洋、航空航天、核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将取得重大突破,农业技术高新化。
三是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集成、组装并大面积推广,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将形成一大批农业现代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是农业科技将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治理、保护开展工作。
六是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等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将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由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展,普遍应用复合型化肥,研制高效低毒微量的新型农药,研制开发多功能的农用塑料。
七是工厂化农业将成为高效农业的主体。
研究开发低成本、高功能、高效益的设施农业技术及其设备,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设备、设施,促进农业的工厂化。
八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节水农业技术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彻底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
九是发展持续农业技术,逐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节水、节肥、节饲、节地、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加速保护国土资源、防止污染、改变生态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
特别要抓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退化、环境污染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十是农业基础研究将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主要农业生物基因图谱研究,基因标记、定位、克隆技术,生物光合作用研究,生物杂种优势机理与应用、生物固氮,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有可能取得明显的进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八个不同农业区的发展重点(1)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玉米、大豆商品粮食基地和糖料生产基地。
要加强国家玉米工程中心、大豆工程中心建设,把该区建设成为玉米、大豆生产、加工示范区和现代技术辐射源。
(2)华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棉、油、菜产区和肉、奶生产基地。
要优先研究开发克服种植业旱、涝、盐、碱、薄(土壤肥力低)等障碍因素的技术与技术体系。
建设好小麦、玉米工程中心、分中心,建立现代化示范区与试验区。
(3)华东地区农业集约化水平高,非农产业发达。
要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加速农村小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工业化建设。
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
(4)华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稻谷,油菜生产区。
要把该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水果商品基地、畜牧业基地和亚热带优质水果基地。
开发应用杂交水稻、旱稻、旱育稀植、优质油菜、化学调控等技术。
改良柑橘、茶叶、蚕桑等水果及蔬菜品种。
(5)华南地区是我国稻谷和甘蔗的集中产区,要把该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畜牧业、热带水果的生产基地。
发展冬季农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发展名、优、特柑橘、香蕉、荔枝、龙眼、橡胶、茶叶保鲜、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技术。
(6)西南地区是我国人口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发展多熟种植、立体农业技术。
(7)西北地区大力开发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优质棉基地、甜菜基地、瓜果基地、牛羊基地、杂粮基地。
(8)青藏地区转变传统重牧轻粮、重畜轻草、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
控制畜禽数量,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发展高原现代农畜牧业。
未来十年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594份专家问卷预测共提出了300多个项目,选择排在前面的100项技术作为重点技术。
100个项目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能取得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农业科技成果,而且能够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切实解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最紧迫的技术问题。
如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综合技术,提高农田灌溉利用率10个百分点。
可节水400亿立方米以上;农产品深加工增值技术将形成农产品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的潜力可达3000多亿元,将成为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将使我国一熟地区粮食、饲料作物每公顷产量达到1.5万公斤,二熟地区达2.25万公斤,三熟地区达2.7万-3.0万公斤。
这项技术的应用,具有“种好0.67亿人口的潜力”;超级稻育种2003年前后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增产幅度在20%以上;采用常规技术与同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方法,加速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每5年育成100个良品种,使我国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研究与应用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杂交大豆、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持续农业技术以资源集约利用与保护为重点,开发节水、节肥、节地、节能、节饲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开发农业环保产业。
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肥1000万吨。
多熟种植技术将能提高复种指数10%,相当于增加0.13亿公顷播种面积。
农业生物技术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抗虫棉花、耐贮西红柿、转基因猪、转基因鱼等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将逐步应用于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研究与开发将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15年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十个领域594份专家问卷对农业科技优先领域进行了排序,得票数最高的10个优先领域依次是:种植业(571)、畜牧业(560)、农业高新技术(557)、农产品加工(542)、渔业(522)、林业(506)、持续农业技术(503)、农用工业(495)、国土资源开发(462)、农业水利(96)。
优先领域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种植业、畜牧业仍然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领域;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排位比“九五”期间明显前移;国土资源开发与农业水利建设方面的技术,由于农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我国主要农业科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多大?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在15-20年以上。
杂交水稻、多熟种植、植物单倍体育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的少数领域,我国均处在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
但多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10-15年的差距。
农业产前领域,农业机械、农机具的研究开发与制造技术,农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
新型化学肥料、新型农药的创制与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在优异种质的贮存、筛选、创新、利用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落后10年;在种子产业化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25-30年;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用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则至少相差15年以上;农田灌溉技术、设备、基础等领域方面,大约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25年;农业主要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落后10-15年;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相差约20年的时间;畜、禽、草种质资源创新只相当先进国家70年代末的水平。
在配合饲料种类、质量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研制上,落后于国外大约10-15年;畜禽病毒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诊断试剂商品化,差距约为10-15年;兽医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差距约为15-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