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外科护理常规教学总结

普外科护理常规教学总结

普外科一般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心理护理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活动,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减轻他们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择期手术。

3.根据不同的疾病、手术种类及病人的情况,对其进行卫生宣教、术后注意事项及与医护配合等方面的指导。

4.做好卫生处置工作(洗澡、更衣、理发、剪指甲等),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做好手术区的皮肤准备,根据医嘱给病人做交叉配血的准备。

5.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的不同,应给予不同饮食。

术前12h禁食,4~6h禁饮。

6.肠道准备除未明确诊断病人严禁灌肠外,根据手术情况给予肥皂水灌肠以清洁肠道。

肠道手术病人术前2~3d给予少渣流食,口服肠道抑菌剂,术前晚清洁灌肠。

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进行全肠道灌洗。

7.术前晚根据病人情况酌情使用镇静剂,保证其充分休息。

二、手术日晨护理1.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决定是否延期手术。

2.嘱病人排尿,但是腹部手术时间超过4h者应留置尿管,并妥善固定。

3.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是否符合要求。

4.胃肠道手术及腹部大手术,应留置胃管。

5.取下假牙、发夹、贵重物品交于家属或护士长保管。

6.准备手术室所需的物品如病历、X线片、CT片、药品等一起带入手术室。

7.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麻醉情况准备病床及物品,停止执行术前医嘱。

三、术后护理1.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当病人回房后,通过了解病人的手术方式和术中病情变化、做了哪些相应的处理,以便制定相应的术后护理措施。

2.体位根据病情及病种改变体位。

3.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手术的大小及病情定时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

4.伤口、引流物的观察术后应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感染的征象。

对植皮区的病人应给予必要的制动措施,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观察患肢色泽、温度。

引流管应保持通畅,防止阻塞、扭曲、折叠、脱落,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疼痛护理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会感到伤口疼痛,24h内较明显,遵医嘱使用止疼药物,并观察止痛药应用后的效果。

6.恶心、呕吐、腹胀的护理术后恶心、呕吐常为麻醉反应,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症状自行消失。

若持续不止或反复发作,应根据病人的情况综合分析、对症处理。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7.术后6~8h未排尿者,观察膀胱充盈程度,先诱导排尿,必要时给予导尿。

8.饮食与输液手术后病人的营养和水的摄入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代谢功能和术后的康复。

禁食期间,应经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

9.基础护理加强口腔、尿道、压疮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0.活动术后无禁忌,应早期活动,包括深呼吸、咳嗽、翻身和活动非手术部位的肢体,但对休克、极度衰弱和手术本身需要限制活动者,则不宜早期活动。

11.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

单纯性甲状腺肿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 测清晨卧床时的血压、脉搏,共3日,以计算基础代谢率;需要时用其他方法检查甲状腺功能,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 术前一天训练手术体位(仰卧伸颈、垫高肩背),使病人适应手术。

3. 术前日备皮。

4. 手术多用局麻或颈丛麻,术前晚及术日晨给予足量镇静安定药。

5. 巨大甲状腺肿或胸骨后甲状腺肿病人去手术室后,病床边应准备气管切开包,以便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时使用。

二、术后护理1. 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

血压正常者取半坐位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及手术野引流。

全麻病人按全麻常规护理。

2. 伤口无引流者,须注意颈部肿胀;创口引流者,注意渗血情况,外层敷料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

3. 出现呼吸困难,立即采取措施防治窒息。

1)气管塌陷或双侧喉返神经损伤者,手术中或术后顷刻即可发生窒息。

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抢救可在颈前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插入粗针头,以缓解窒息。

2)伤口出血引起的呼吸困难,颈部明显肿胀,应迅速拆开伤口,清除血肿和重新止血。

3)喉头水肿时,先有呼吸音粗糙和喉鸣音,按医嘱用药雾化吸入。

4.发声嘶哑为一侧喉返神经受压或损伤所致,可暂观察经过。

5.术后6h开始进全流或半流食。

必须注意有无呛咳,宜取坐位进食(防止食物误入气管)6.注意有无口唇及四肢发紧、麻木、手足刺痛、抽溺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

需要时测血钙、血磷。

有症状时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每日测定基础代谢率,可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避免在基础代谢率高的情况下手术。

2.术前服用碘剂(卢戈液),以减少甲状腺充血,使腺体缩小变硬,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

术前2周开始服用,从每日5滴开始,每日3次。

每次增加1滴,直至每次15滴后维持此量。

如有胃肠道症状可在进餐时与食物同食。

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3.体位训练:患者取仰卧位,用枕头垫高肩背,头向后仰,每日练习2~4次,直至可维持此体位2~3小时。

目的是训练病人适应手术体位,以防术后头痛。

4.护士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影响基础代谢率的测定。

稳定的情绪是术前准备的必要条件。

5.其他参见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护理的相关内容。

二、术后护理1.体位:麻醉清醒后取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和切口引流。

24h内减少颈项活动,减少出血。

变换体位时,用手扶持头部,减轻头痛。

2.饮食:麻醉清醒后,可选用冷流饮食,利于吞咽,减少局部充血,避免过热食物引起血管扩张。

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出血:观察伤口敷料情况,有无颈部迅速肿大、烦躁、呼吸困难等,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必要时剪开缝线,清除淤血。

2)呼吸困难或窒息:是出血、喉头水肿、气管塌陷、痰液阻塞等引起。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床前备气切包。

3)喉返神经损伤: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或失音。

4)喉上神经损伤:进食饮水时出现误咽、呛咳。

5)手足抽搐:甲状旁腺损伤,患者出现口唇、四肢麻木。

发作时,立即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

6)甲亢危象:主要表现为高热、脉快、烦躁、谵妄、大汗,常伴呕吐及腹泻,甚至出现昏迷或死亡,故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健康指导1)术后适度练习颈部活动,防止瘢痕收缩2)如需服用碘剂应严格遵医嘱服用,确保疗效。

甲状腺癌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按外科术前护理及甲状腺切除术前护理。

2.甲状腺癌引起气管受压的病人应取半卧位,安静卧位休息,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气管内插管、吸引器、氧气等急救用物。

3.出现局部明显肿胀、呼吸极度困难、脉快等症状时,应考虑肿瘤坏死出血压迫气管,及时报告医师救治。

4.协助医师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如甲状腺同位素扫描、胸部透视、心电检查等。

二、术后护理1.按外科术后护理和甲状腺切除术后护理。

2.病人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3.颈部可放置冰囊,预防切口出血。

4.气管切开后或气管内插管者,及时吸出气管内积痰和血液,吸引时注意吸管和插入深度,以防管腔部被痰、血液凝块堵塞而发生窒息。

若发生皮下气肿,应通知医师,并注意固定气管套管,以免套管脱出。

5.甲状腺癌治疗术后:要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性质、色及量。

如发现引流液呈乳白色,应考虑为乳糜漏,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6.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3~6个月一次。

乳腺癌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乳腺是女性重要的性器官,手术切除不仅对形体有影响,而且心理受到打击,应帮助病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有乳头溢液或局部破溃者,应及时给予换药,保持局部清洁。

二、术后护理1.伤口护理:伤口加压包扎,观察有无渗血及加压包扎后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如肢端肤色发绀、温度低,应及时放松绷带。

2.引流管护理:指导病人床上活动时保护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扭曲,防滑脱,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3.患肢护理:术后3日内患肢制动,患侧上肢垫软枕,取抬高外展位。

观察肢端血运、温度及有无肿胀。

不要在患肢量血压、静脉补液,避免影响淋巴和血液回流。

4.健康指导1)功能锻炼:术后3~5日鼓励病人患侧上肢进行功能锻炼。

从握拳、曲腕、屈肘开始,逐步增加肩部活动,做手指爬墙活动,直到能将患侧上肢高举过头且可以做梳头的动作为止。

2)自我检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定期复查。

4)化疗:按化疗护理常规。

5)根据患者需求建议患者佩戴义乳。

肝癌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按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改善营养状态: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

3.对凝血系统异常的处理:给予VK1静滴或输新鲜血浆。

4.术前半小时按医嘱给抗生素。

二、术后护理1.按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1~2天给氧,吸入2~3L/min。

3.持续胃肠减压,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拔除胃管。

4.注意引流排出液体性状、有出血者及时报告医生。

5.观察精神、神经症状。

禁用吗啡、巴比妥类及冬眠药物,慎用杜冷丁,必要时按医嘱使用谷氨酸钠、精氨酸。

6.肠功能恢复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禁忌烟酒。

胆石症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饮食:指导病人选用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饮食。

因为脂肪可促进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加剧疼痛。

2.术前用药:严重的胆石症发作性疼痛可使用镇痛剂和解痉剂,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吗啡有收缩胆总管的作用,可加重病情。

3.病情观察:应注意观察胆石症急性发作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腹痛情况,及时发现有无感染性休克征兆。

注意病人皮肤有无黄染及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管梗阻。

二、术后护理1.症状观察及护理: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T形管护理:胆总管切开放置T形管的目的是为了引流胆汁,使胆管减压1)T形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滑脱。

2)保持T形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囊水平,避免胆汁回流。

3)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防止胆汁淤积引起感染。

4)拔管:如果T形管引流通畅,胆汁色淡黄、清亮、无沉渣且无腹痛发热等症状,术后10~14d可夹闭管道。

开始每天夹闭2~3h,无不适可逐渐延长时间,直至全日夹管。

在此过程中要观察病人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

经T形管造影显示胆管通畅后,再引流2~3d,以及时排出造影剂。

经观察无特殊反应,可拔除T形管。

3.健康指导:进少油腻、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食物。

4.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脾切除术后护理常规一、术前准备1.按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脾功能亢进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鼻出血用冷或冰毛巾敷于颈部,必要时止血纱布填塞后鼻腔。

3.术前晚行生理盐水或肥皂水灌肠。

4.手术日晨置胃管。

二、术后护理1.按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相关主题